張偉再次把車停在了昨晚的地方,隨后背著包扛著梯子,帶著其他工具就向廟里走去。
鑒于昨天的教訓,今天他先把雕像后面全都透視了一番,確定沒有什么動物之后這才進去的。
張偉先是把人字梯樹立起來,然后把梯子之間用自帶的鐵鏈連在了一起。
這樣可以避免梯子向兩邊滑導致人字梯越岔越大,最后把人給摔下來。
隨后他把包放在了石雕腳下的高臺上,再次檢查了包里和身上的裝備。
身上帶的有微型氧氣瓶和短刀電棒之類的防身工具。
包里則是身下的兩罐氧氣瓶和風扇。
消防斧和折疊戰術棍以及折疊鏟都太大,帶不了了。
確認東西都帶著,張偉背上包就向上爬去。
快步爬到第一節后,他直接用繩子把下面的梯子向上拉,然后用力把梯子的第二節舉到最高處。
等第二節和第一節對好之后再扣上防滑扣,然后接著往上爬。
話說這種邊爬邊展開的方式,也只有他這種力氣比較大的人才能輕松搞定。
普通人要是用人字梯,一般都是倒在地上完全展開后再豎起來,這樣會比較好發力一些。
對于張偉來說這樣有一定的風險,要是十米長的梯子完全展開再扶起來。
萬一一個不注意打到了哪個雕像上面給打壞了,那就慘了。
這可是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壞了就太可惜了。
爬到第二節的盡頭之后,張偉又按照這個辦法裝好了第三節,隨后直接爬到了梯子最高處。
梯子的最高處也基本上是廟的最高處了。
張偉站在上面一伸手都能夠著頂了。
他站在梯子上,先是伸手輕輕按了按石雕屋檐,發現沒任何晃動。
隨后又增加力氣,直到達到能提起一個成年人的力度,屋檐仍然非常穩固。
這讓張偉又不得不佩服起了張本興的厲害了。
看來他不僅懂雕像上的人體結構學,還懂建筑方面的知識。
這些屋檐連接石壁的根部非常粗壯,而且有斜向上的弧度。
這個構造跟陽臺上經常用到的那種伸出墻面的加強梁非常像。
這種梁別說承受自重了,連上面的陽臺都能承受。
再加上玄武巖是石頭里面也算是最結實的幾種之一。
這個已經存在了一千年左右的石雕屋檐還能這么結實,也在情理之中了。
確定屋檐的承重沒有問題,張偉果斷的脫下背包,先把包輕輕扔了上去。
確認承受重量后沒什么問題,他直接一只腳踏上了屋檐,隨后一用力,整個人站在了上面。
為了減少屋檐上的壓強,張偉還是手腳并用的向石壁方向爬去。
只幾米的距離,張偉眨眼就到。
他先是透視了一下這個浮雕窗戶,發現后面的結構非常的精妙。
這個浮雕窗戶是一整塊的石頭。
它之所以能好好的掛在石壁上擋住洞口,是因為洞口是外面窄,里面更寬一些。
這塊石頭也是跟隨山洞內壁的起伏雕刻出了不同的粗細。
這樣里面比較粗的地方就會卡在比較細的山洞口處,就這么掛在這里。
很顯然,張本興當初是經過精心計算和加工的。
以至于這半扇能活動的浮雕窗戶,猛的看起來跟其他真正的浮雕基本一模一樣。
張偉特地好奇的從側面看了看,突出墻壁的高度跟真正的浮雕分毫不差。
再加上石頭的四壁和山洞的四壁也能完美契合。
張偉再次在心里感嘆。
雕刻宗師,恐怖如斯!
接下來就簡單了,這種機關想要打開只能靠蠻力。
把這塊堵住洞口的石頭推進通道,然后推一段距離后放到通道旁邊專門鑿出來的大凹坑里就行了。
張偉收回視線不再遲疑,先是連面罩和微型氧氣瓶都戴好,隨后用力向石頭推去。
很意外,阻力比自己想象的少得多。
估計是因為石頭外小內大的緣故。
越往里推,堵門的石頭跟山洞內壁的接觸面積就越小,而且很快就會完全脫離接觸,只有底面還跟山洞底面有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