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國某一出路!為國復仇!”
他轉身,一步一個腳印的朝著秦國的方向走去。
宋國。
宋國的國君與魯國的國君不同,在幾國同時宣布了對宋國的戰爭時,他就直接選擇了投降。
是的,投降。
宋國的國君站在城門口,上身的衣物已然褪去的干干凈凈,就那樣赤著站在那里,手中捧著宋國的印璽、堪輿圖、布防圖等等。
他的臉上帶著諂媚之色如同一條狗一樣。
當大軍抵達城門口的時候,他主動上前。
“宋國乞降!宋國乞降!”
“愿獻上國書、堪輿圖等,只求放過我一條性命茍且。”
他一招手,身后的士卒帶著幾個綁著的人走了過來,那幾個人頭發花白,身上布滿了傷痕,但臉上的神色卻是堅定不屈。
當他們看到諂媚的宋國國君的時候,不由得“呸”了一聲。
宋國國君不以為意,只是說道:“這幾個是試圖抵抗的人,小人已經將他們全然拿下了!”
“聽候您的吩咐。”
衛國
衛國國君、衛國朝堂上下的眾多臣子們,全都是站在那里,臉上帶著恭敬之色,沒有一個反抗的。
他們直接歡快的將前來攻打的人迎接進了城池,并且送上了印璽、堪輿圖等。
國與國是不同的。
就像魯國的國君與魯國的士卒們拼死而戰,宋國的國君不僅乞降,而且將反抗的臣子抓起來,衛國上下全部都是卑躬屈膝之輩一樣。
惠文王更六年(公元前315年),也就是周慎靚王五年。
這一年發生了許多事情。
六年春,五國合盟攻伐衛、宋、魯三國,僅僅是用時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在六年的春天完成了這個目標。
幾國將天下瓜分了個干干凈凈。
同年春,秦國、燕國將匈奴再次趕了回去,沒有了邊疆騷擾的秦國、燕國合盟了。
距離如此之遠的兩個國家因為仁義合盟了,他們沒有舉行盟約,只是互換了國書之后,就毅然決然的發動了對五國的戰爭。
秦國的討賊檄文中是如此寫的。
“邦周之國,列為兄弟。今五國不義,伐小而破廟,人神共憤、天地共誅之。”
“秦燕,伐不義!”
“此戰,非秦燕之罪也!”
惠文王更六年的夏天,不知道為什么,面對秦國燕國的攻勢,五國并沒有做多余的抵抗,就像是認命了一樣。
在秦國攻下了兩座城池、燕國攻下了一座城池之后,五國國君傳書,欲與秦燕和談。
秦王嬴駟本來不想要接受的,但此時咸陽學宮中的祭酒、儒家的領袖孟軻卻站了出來,他陳述了如今和談的重要性,更是說明了天下百姓安樂的重要性。
于是,秦王嬴駟、燕王便接受了和談。
和談的結果是秦燕兩國所占據的地盤歸屬秦燕所有,而戰爭則是即刻停止。
本來秦王嬴駟是想要恢復魯、衛、宋三國宗室宗祠廟宇的,但三國王室剩下的人卻紛紛出面,感謝秦王仁義的同時,拒絕了秦王的提議。
他們說,自己的國家被滅亡,自己的國人不得以成為他國的國人,這對于他們來說已然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了。
黔首們流離失所,可他們好歹還有一個容身之地。
若是再建立宗祠以祭祀先祖,且不說他們有何顏面面見先祖的事情,只是說這樣如何對得起黔首們呢?
聽了這三國宗室的言語,嬴駟嘆了口氣后終究沒有繼續堅持自己的想法。
惠文王更六年的夏天,席卷天下的戰爭就這樣子結束了。
可是戰后的余波卻遠遠沒有停止。
一部分人通過這場蹊蹺的戰爭,看到了一個巨大的陰謀。
天下人不是所有都是傻子。
聰明人看到了其中七國的妥協和退讓,也同樣看到了這七國合盟的“背景”。
于是,一部分的心中出現了一個問題。
“秦國真的是仁義之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