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官職的設置可以說讓秦國的朝堂再次變得清晰了起來。
很快就到了昭襄王六年的秋天,秦王終于親政了。
咸陽城外的祭壇之上,秦王嬴稷站在那里,身上穿著屬于秦王的華服,眼睛中帶著些許的激動和顫栗之色,他終于可以親政了!
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畢竟在原本的歷史上,這個時期的嬴稷即便是親政了,也是需要聽從宣太后的。
而如今的宣太后早已經是去找先王了!
而真正掌控了朝政的陳氏,卻似乎并不在意自己手中權勢的流逝一樣,將權勢全然還給了嬴稷。
嬴稷并沒有忘卻當初的誓言。
他親政之后的第一道詔書便是加封各位官員,將之前的三公與三師的制度真正的落到了實處。
昭襄王六年秋。
秦王嬴稷大肆分封群臣。
加封文安君陳慎為“右相”,增食邑三百戶;加封武安君陳瞻為“太尉”,增食邑三百戶;加封上卿張儀為“左相”,封食邑三百戶;加封上卿蘇秦為“御史大夫”,封食邑三百戶。進司馬錯為“關內侯”兼“太保”,封食邑五百戶;進贏疾為“關內侯”兼“太傅”,封食邑五百戶。
進“陳守”為“太師”,食兩千石。
相比于前面幾位的封賞,最后這位的封賞讓人有點摸不清楚頭腦,畢竟陳守這個人的名聲好像并不顯。
甚至在朝堂上,人們第一次聽到這個人名字的時候,都在迷惑。
這個人是誰?
為何會突然進位太師?
要知道,三師和三公的位置一出來,所有朝臣都在虎視眈眈,他們想要瓜分這新出的“利益”,誰不清楚這幾個位置便是日后掌控朝堂的位置?
地位永遠是和權力相當的。
而后,有消息靈通的人知曉了陳守是什么人,他們幾乎是從記憶中將這個人扒拉出來了。
安國君,哦不,現在應該說是安國公的庶子。
同時也是陪伴了現如今這位秦王在趙國數十年的老師,真正的老師。
于是,一瞬間所有人都失去了自己“爭強好勝”的念頭,這位和王上之間的情感,怕是和先王與安國公之間的情感一樣吧?
他們中,不由得有些人開始嘆氣了。
陳氏的寵愛,真的綿延了三代君王啊!
一個朝堂,幾乎一半都被陳氏掌控了,這樣的朝廷,秦王真的能夠放心么?
但這個時候沒有人敢試探。
風頭正盛的時候,挑釁陳氏,那豈不是真的找死?
他們尚且不想死
昭襄王六年便這么尋常的過去了,沒有戰爭,沒有朝堂爭斗,所有人都各自的安頓著屬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事情,各個國家也是發展著屬于自己的勢力,想要變得強大起來。
與秦國相鄰的趙國,在如今這位趙惠文王的帶領下,迅速的發展了起來。
而另外一個發展起來的國家,卻是出乎中原所有國度的預料。
不是曾經強橫的齊國,也不是以“魏武卒”名揚天下的魏國,更不是進行了變法的“韓”,也不是幅員遼闊的楚國
而是在邊疆苦寒之地的燕國!
是的。
燕國發展起來了,在一個人的帶領下。
樂毅。
后世中,若是有人想要稱贊自己的才華,便會說自己有“管仲樂毅之才”,諸葛亮就曾經這樣子自比過。
此樂毅便是彼樂毅了。
起初樂毅不是燕國的人,而是魏昭王的臣子,他奉了魏昭王的詔書前往燕國拜見。
燕昭王禮賢下士,奉迎這位賢才為“亞卿”從此開啟了燕國的強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