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總會因為“啊,失敗了還有一條退路呢”這樣的想法,而不會拼盡全力
因為只要有退路,他們一定會去走。
好死不如賴活著。
死了的人永遠都是沒有希望、或者看不到退路的人。
于是
天下間的氛圍好似有些奇怪了。
這是一種即將挑明、又想要糊一層窗戶紙的“氛圍”,奇奇怪怪、但沒有人愿意去挑破這一層窗戶紙
現存的其余五個國家都閉口不言,不談論韓覆滅的事情了。
而在咸陽城的韓伯則是異常的興奮。
短短的半年內,他陸陸續續的舉薦了二十幾位“賢才”,這二十幾位賢才中,有些是忠于他,所以在他的命令下不得不出仕為秦國效力的也有自愿出仕奉養他們的“韓王”的。
總而言之,這二十幾位賢才中,通過秦王考驗了的有“十五位”。
為何說是通過了考驗呢?
因為在這十五位賢才開始兢兢業業的當“驢”,為了糧食開始“拉磨”之后,秦王都賞賜了韓伯。
多的賞賜了“八百食邑”,少的賞賜了“一百食邑”,這些賢才一共為韓伯提供了近乎四千食邑
于是,韓伯再次過上了奢靡享樂的生活
楚國
楚王神色古怪的聽著的人:“你說這韓伯,倒是倒是有趣。”
他在試探。
試探春申君。
因為楚王真的動心了。
春申君有些無奈的輕咳一聲:“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生活罷了,也是實屬無奈。”
他的眉宇中帶著幾分憂愁:“秦國真是好手段啊”
感慨秦國好手段的,不只是楚王和春申君,天下間其余的國君也都在這般的感慨
時間便是這么的過去了,一眨眼來到了昭襄王五十五年的夏天。
根據《秦書》以及《史記》記載,這一年的五月十日以及六月二十三日,應當是除卻秦國外,其余五國的國君最開心的的兩天了
因為他們在這兩天分別得到了兩個最好的消息。
“昭襄王五十五年,五月十,王突發疾,幾不能言,令太子監國。——《秦書·昭襄王本紀》”
而在短短的一個月后。
“昭襄王五十五年,夏六月二十三,王崩于咸陽,終年七十有四。——《秦書·昭襄王本紀》”
————————————————————————
章節名錯了,應該是三十二章。有點迷糊了。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