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在稻田中穿行,捉蟲趕雀,望穗搓谷,也是引得周遭人影歡笑不已,有些還在旁邊護著,生怕孩童磕傷摔著。
而他們要么是周家農脈子弟,要么是依附于農脈的仆從下人,生來就是家生子;不僅不會對周文瑾產生什么歹念,而且還會百般討好。
因為,周文瑾是仙緣子!
雖然他們不知道其資質高低,但只要是仙緣子,就可保他們一生尊榮,乃至是三代之恩幸,這如何不讓他們心之所往。
半空中,周承元和周倩苓隱于云霧之中,靈念細細感知著周文瑾的一舉一動。
周承元頓了頓,旋即問道:“如今文瑾滿了六歲,啟蒙皆良,體魄根基穩固,為你所溫養,最為了解品行,可想好讓他修哪一功法?”
雖然仙緣子無論年歲多少,都可以引氣修行;但孩童兩歲方知事物,又要啟蒙識字,以防對經文理解有歧義,再加上周家現在不缺修士,不急那一年半載。
所以,就將正式修行定在了六歲之后;在此之前,最多就是用靈丹寶物來固體強魄,以擴廣日后修行之路。
而那些散修小族之所以拼了命地早修行,就是因為資質低下,資源稀缺匱乏,他們只能用更多的時間去彌補,如此才能在有生之年,窺望一絲化基境的玄奧。
周倩苓身著瑩白羅衫長服,腕上一對木鐲閃爍輝光,氤氳草木之氣化作綢綾環于腰間,眉眼更有一絲自然韻味,好似不食人間煙火、掌御草木的仙子。
她望著頑皮奔走的孩童,眼中浮現一絲慈藹笑意,“就讓他隨我修木道吧,他受堂兄、曦和影響,自小親木道,又有一絲功德恩澤;若修木道,心之所向,也能事半功倍。”
周承元嘴唇微蠕,卻是沒有說什么。
依他的想法,周文瑾自然是修玉石道最好,這樣一來,自家玉石道能有后繼傳人,也不會同周倩苓爭草木一道,害得兩人皆不成。
但既然周倩苓都這么說了,周文瑾也確實親草木,他也不好再多說什么。
畢竟,雖然周文瑾資質五寸八,是大房資質最高者,周家資質第三人;但想要成就玄丹境,不僅資質要高,而且心性也要足夠堅磐。
周文瑾心性未定先不談,現在光從資質來看,顯然是有些不夠的,自然沒必要把最有希望的玉石道讓給他修行。
這也是發展的必然過程,隨著家族修士越來越多,資源只會向資質卓越的子弟堆積,很難再出現靈光一寸八九,卻能成就肉身化基這種情況。
周玄崖、周承珍能成就肉身化基,那是因為他們為家族勞苦功高,且為家族的最初修士,于情于理都應得的,往后族人自然不可能這么輕松。
“修行草木一道也好,木助火勢,倒是可以讓他輔修丹道,為家族做事。”
周承元再望了周文瑾幾眼,隨后便化作流光往白玉宮飛去,如今周家本族修士都有數十眾,族人上萬,更有三十六峰一湖澤,其中事務不知何其多,他自無空關注一個后輩,能來看幾眼已是忙里偷閑。
望著周承元離去的背影,周倩苓眼中露出一絲無奈與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