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大前提下,志司只能無奈的下達了繼續南下的作戰命令,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就此拉開序幕。
而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根據前線傳來的最新消息,原美聯合軍第8集團軍指揮官沃克因車禍身故后,接替他的則是原美聯合軍第8集團軍參謀馬修李啟維。
這個人和之前沃等人可不一樣,這家伙屬于新勢力一方的指揮官,西點軍校的高材生,他的作戰思路和指揮才能都非常出色。
這個馬修一上任,就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了各項改革,第一件事就是直接裁撤了諸如之前作戰不利的美第2師,第7師,第23師等師長的職務,安排了自己的親信上位。
并就之前被志愿軍殲滅的美騎1師等部隊進行了改組重建,他的一連番舉措,快速的穩定了軍心,并將美聯合軍的控制指揮權牢牢掌握在手中。
由于他在前二次戰役中都和志愿軍交過手,為此他對志愿軍的戰術和打法有著一定的深入研究。
他覺得為了應對志愿軍的這種戰術,應該改變之前美聯合軍作戰的目的和方式,變得不再拘泥于陣地戰以及領土的得失。
馬修單方面認為只需要消滅志愿軍的有生力量,就可以最大限度保障整個南北韓戰場的勝利。
為此,他一方面調集了大量的航空聯隊,派遣各類型軍機開始襲擾志愿軍的后勤補給線。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志愿軍乘機繼續南下,選擇了轉攻為守,直接將整頓后的美聯軍總計14個師,3個旅安排在“38線”南面的200公里處,在漢城北面重新構筑了二道固若金湯的防線。
而志司這邊,則繼續命令西線戰場第13兵團麾下的6個軍合計22萬人,再加上北韓人民軍6.5萬人,總計大概30萬人,繼續南下,目標直指南韓重要城市漢城!
此時北韓人民軍第1軍團在開城集結,第50軍和第40軍在高浪浦里,第39軍在連川,第38軍在永平,第42軍和第66軍在華川,至于北韓人民軍第5軍團和第2軍團在楊口和麟蹄一帶。
同年12月底,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正式打響。
此時高浪浦里的南面就是臨津江,這里駐扎著南韓第1師,這也是美聯合軍布置的第一道防線,一個縱深長達10公里的防御地帶,布置了各種碉堡,地堡,鐵絲網,還有一大堆防御工事。
而處于這第一道防線的北面,集結了將近18萬的志愿軍戰士,一個個都潛伏在雪地里等待著志司的進攻命令。
31日下午4點50分,志愿軍將繳獲來的155mm榴彈炮,全部運到了臨津江北岸,隨后朝著美聯合軍發動了猛烈的炮擊。
這一次炮擊臨津江前沿陣地是志愿軍進入南北韓戰場第一次使用大規模的炮火攻擊。
大量的炮彈呼嘯著落入了美聯合軍的前沿陣地中。
“嗚.......嗚.........砰.......”
整個炮擊持續了整整25分鐘,原本昏暗的天空被這些炮彈爆炸所產生的火光照耀的格外明亮。
在155mm榴彈炮的炮火輸出下,美聯合軍在第一道防線費盡心力布置的碉堡,地堡,鐵絲網,地雷,還有一大堆防御工事都被破壞了七七八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