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美聯合軍這邊,在砥平里一戰勝利后,他們意識到志愿軍并不是不可戰勝的。
尤其是作為美第8集團軍指揮官的馬修李企威。
雖然在第3次抗美援朝戰役中,他作為美聯合軍的主要指揮官,精心布置的五道防線都被志愿軍給打穿了,甚至還被志愿軍像攆狗一樣的追著落荒而逃,逃到了水原以南地區。
但是他和性格沖動、脾氣暴躁的美軍總指揮官邁克阿澀不同。
他是屬于吃一塹長一智的本能型系選手,自打他上任這個第8集團軍指揮官以來,就開始針對志愿軍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研究他們的打法,戰術,軍隊的裝備配置,組織構成部門,還有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
而且他還研究已經發生的諸如長津湖遭遇戰,清川江攻堅戰等一系列大小戰役。
他發現這些戰役都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志愿軍每次開展戰斗的持續時間不會超過8天。
他經過多方面研究計算發現,這8天可不是偶然得出來的,這說明志愿軍后勤補給現在嚴重的問題,最多只可以持續8天的連續作戰。
這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訊號,這讓馬修立馬針對志愿軍后勤補給薄弱這一塊進行了針對性的攻擊,大量派遣美軍旗下的第一、第二航空聯隊的各類軍機,不分晝夜的進行空襲,主要轟炸區域就是北韓鴨路江一帶的橋梁和交通要道。
其目的就是為了切斷華夏國內對北韓境內志愿軍的軍事補給。
畢竟志愿軍和他們美聯合軍不同,他們美聯合軍武器補給可以源源不斷的從大洋彼岸運輸過來。
另外馬修還發現了志愿軍存在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他發現志愿軍缺乏必要的防空力量。
而志愿軍方面為了彌補這一個弱勢,就喜歡趁著夜色發動奇襲,尤其是之前3次戰役中,除了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志愿軍幾乎多數都是在夜間發起的進攻。
而作為第8集團軍指揮官的馬修,根據志愿軍采用的戰術,以及夜晚施展偷襲的戰術進行了針對性的處理。
他還發現志愿軍缺乏交通工具,作戰行軍基本靠腿,這就導致他們的機動能力非常差,根據他的計算得出,志愿軍一天的作戰最大行軍距離是30公里。
結合這兩個問題,馬修針對這些情況制定了一個新的打法,并且對所有美聯合軍旗下的主官進行了教學。
其實很簡單,就是白天瘋狂進攻,夜晚在向后撤30公里,利用己方的強大機動能力直接讓出一片空白區域。
而這些志愿軍想要在夜間偷襲也無計可施,甚至讓他們只能疲于奔命,另外一點就是他強調美聯合軍各部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殲滅志愿軍有生力量為主。
就是第8集團軍指揮官馬修的這一個戰略改變,讓志愿軍各部陷入了苦戰。
而之前在第三次戰役中,一槍不打撤離漢城的這一舉措是馬修自己主動向總指揮邁克阿澀申請的。
他撤退的目的并不是因為他害怕志愿軍,而是他已經意識到了志愿軍后勤補給存在的大量問題。
對方已經是強弩之末,只要陣線拉的越長,他們的可持續戰斗力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