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楊志匯報這個情況后,志司更加確信了美聯合軍的作戰目標就是鐵原。
為此,志司命令楊志旗下的第63軍以及作為游擊軍的第40軍,集結二個軍的兵力火速馳援鐵原,務必守住這個志愿軍的后勤補給樞紐。
在接到志司命令后,第63軍軍長富畢和40軍的軍長溫誠便迅速組織部隊開拔,朝著鐵原一地移動。
至于西線則由志愿軍第64軍和第65軍繼續進行運動戰防御,邊退邊阻擊北上的美聯合軍部隊。
正如何大明所預料的那樣,美聯合軍總指揮官馬修李企威在發動反擊戰的第一時間,就敏銳的察覺到我軍補給線過長的問題。
為此,他就將作戰目標設定在了鐵原。
他就是要趁著這次反擊戰打響的機會,徹底攻占鐵原這個后勤樞紐位置,讓這些孤軍深入的志愿軍斷了補給和糧草,達到不戰自亂的戰略目標。
為此他特地派出了重建后更為精銳的美騎第一師為主力,再搭配三個美軍主力師和2個南韓師共計將近6萬余人進攻鐵原。
而令他做夢都沒想的是他的戰略意圖卻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師長何大明給看穿了。
此時志愿軍第63軍和第40軍已經成功抵達了鐵原。
而目前駐扎在這里的志愿軍第63軍處于未滿編狀態,麾下的第189師,188師,187師大概加在一起只有不到3萬人,主要是在臨津江一戰中,折損了太多的兵力。
而第40軍的情況要稍微好點,目前還有4萬余人,兩軍合計7萬余人,在兵力方面,志愿軍占據著一定的優勢。
這一次志司交代的任務是讓他們2個軍在鐵原堅持半個月,阻擊敵人的進攻,等北撤的部隊陸續到位。
而這15天便是北撤部隊需要移動的時間。
由于63軍和40軍提前一天到達了鐵原,在時間準備方面還算充裕。
不過鐵原既不是城市,也不是關隘,只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
南面是鐵原平原,可以直接到達漢城,而北面則是一望無際的平康谷地,可以一路北上,直逼平讓城。
這三者之間構成了一個三角區,作為重要的中轉站和戰略樞紐,這個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有從北方運送到前線的各類糧食、彈藥、補給、裝備全都要經過這里。
由于這里是樞紐站,故而沒有修建任何防御工事,
為了應對接踵而來的美聯合軍坦克以及飛機的轟炸,志愿軍第63軍開始全軍在鐵原前方的平原上構筑起戰壕和各類防御工事。
而志愿軍第40軍則擔綱起此次防御的主力軍,正在臨時軍指揮所召開戰前會議,
軍長溫誠主持了這次會議,
“各位,目前我們已經提前抵達了鐵原,這里易攻難守,且沒有任何防御工事。
目前63軍正在抓緊時間在鐵原正南方構筑工事,而我軍的任務就是為他爭取時間,拖延敵軍。
至于該怎么拖延,如何拖延,各位有什么好的想法和看法么?”
面對軍長溫誠的這番話,40軍麾下的幾個師長和政委一個個看著眼前的地形圖陷入了沉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