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前,耶律洪陽率數十萬大軍洶涌而至。其兵馬所過,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北蠻戰旗于秋風中獵獵作響。
抬眼遠望,戰馬嘶鳴,鐵蹄陣陣,磅礴的軍勢震懾著北境的每一寸土地。
燕嶺關歷經歲月洗禮,磚石雖顯斑駁,卻依舊堅固,護城河水悠悠流淌,波光粼粼,倒映著天空的陰霾。
徐滄立于城樓,手扶佩刀,身姿挺拔。
徐遠山陣亡所帶來的打擊頗大,仇恨也蔓延在整個鎮北軍中。
連日來,沒有做太多抵抗,鎮北軍在徐滄的指揮下,佯裝節節敗退。
營內兵卒雖心有不甘,軍令如山,也只得有序撤離。
不到半月,燕嶺關失守,撤軍腳步揚起陣陣塵土,鎮北軍的身影在遼闊的原野中漸漸遠去。路邊,荒草在風中搖曳,似在為故土淪陷而嘆息。
隨著鎮北軍撤離蠻狗入關,北境之地陷入一片混亂。百姓或是驚慌失措,或是四散奔逃,略有薄財者紛紛遠遁此地,以躲避即將到來的屠戮。
城郊的村子里,煙囪不再冒煙,房屋緊閉門窗,一片死寂。田野間,莊稼再也無人收割,麥田大片倒下。
待到蠻狗深入,徐滄與之四處周旋,境內三州兵馬紛紛響應,大周以北刀兵四起。
戰爭持續數月之久,雙方人馬陷入膠著之態。耶律洪陽率大軍于北境橫沖直撞,圍追堵截,卻始終未能徹底剿滅鎮北軍。
得益于北境的山川河流,易守難攻的地形優勢成為天然屏障。
山巒之間,云霧繚繞。河流奔騰,水花四濺。任憑耶律洪陽如何布軍,徐滄憑借著地形優勢,不斷與之周旋,持續消耗著對方的兵力與士氣。
……
景平六年春,定平關告破,隆圣帝率徐州營與戍京司御駕親征。
景平六年夏,燕城淪陷,徐滄不再防守,與耶律洪陽會獵于虎關之外。
九月初,隆圣帝與韓忠謀定火計。于武涼山外縱火焚林,烈火熊熊,迅速蔓延,不到一日便席卷整個武都以北。
涼州本就炎熱,武都缺水,武敬山被迫棄城,又于城外中伏,無奈之下奔走于關內河口。
行軍未至半日,武都以北驟雨傾盆,隆圣帝下令掘堤引流,水淹元狗。武敬山御之未及,大敗而逃。
九月下,韓忠以誘敵之策再次放棄武都。
十月中,陸錚精心策劃,利用北境地形優勢,掘開河道,引洪水圍困燕城。耶律洪陽受困其中,糧草大量受潮,三軍士氣跌落低谷。
十月下,耶律洪陽疏源開流,待城中水勢稍散,其部出城下陣,卻遇沈黎率玄甲衛襲擊糧道。糧道受襲,雙方于遼陽郡外展開搏殺。
正值雙方死斗,寧毅率軍繞后,出現在遼陽郡南。
耶律洪陽后方遇襲,當即組織兵力進行抵抗。然而,寧毅三軍士氣高昂,作戰頗為勇猛,不到三日便破其防線。
與此同時,徐滄率鎮北軍傾巢而出,與寧毅遙相呼應,對耶律洪陽形成合圍之勢。
十一月初,毛云申率部奇襲,于左翼大敗耶律明宗。同期,玄甲衛于燕嶺關內四處奔走,阻截糧道。耶律洪陽疲于奔走,率軍退出燕城。
景平七年春,徐滄強攻燕嶺關受阻,兵敗退守燕城。同期,耶律明宗率軍再次攻破遼陽。
春末,徐滄率軍叩城,于遼陽城外正面攻破耶律明宗所部。其人撤之未及,被徐滄陣前斬殺。
六月初,耶律洪陽于燕城叫陣,徐滄率部抵御,與寧毅左右呼應,三方對峙。
六月中,隆圣帝集結三州五鎮兵馬,一舉奪回定平。武敬山兵敗退關,退軍途中慕容烈之子慕容伯為隆圣帝親手斬殺。
定平失而復得,韓忠領兵奔赴北境,隆圣帝親自駐守涼州。
九月初,韓忠率戍邊司抵達北境,與徐滄、寧毅、毛云申等人合兵一處。
十月中,韓忠率部誘敵,于七峰原大敗耶律洪太陽。其部撤之未及,又遇寧毅繞道阻截,耶律洪陽主力折損過半。
十月下,徐滄再次強攻燕嶺關,耶律洪陽未做抵抗,星夜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