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再見司徒文(間)
……
殘陽已近,余暉勾勒出長短交錯的光影。
司徒文負手而立,雖身形佝僂,卻又與這周遭的古樸景致融為一體。他很平靜,看著池塘中自在游弋的錦鯉,良久之后方才言道:“徐平啊,你此番回京便是踏朝堂爭斗,必須透徹領悟立身之精髓。”
“這個孫婿知曉……”徐平微微欠身,眼中神色頗為恭敬。“還望爺爺不吝賜教,孫婿定銘記于心。”
“你也莫要嫌老夫多言。”說著,司徒文踱步至石凳旁緩緩坐下。他伸手端起茶杯,輕抿一口,悠悠茶香在唇齒間彌漫,其聲音也隨之愈發深重。“欲立朝堂,首在結黨。
莫要以之為鄙,此乃固本之基也。獨木難支,眾擎易舉。徐平,結黨非聚烏合,當慎察其行,審度其心,選那利益攸關、馴順可制者。德才雖重,然忠順為先,方可為臂助。”
“除了戍邊司那幾人,還有張世杰、宇文蕭、李慶等人,只是孫婿麾下武夫較多,鮮有文世相助。”說著,徐平抬手作揖。“爺爺,孫婿此番初涉朝堂,回京述職必成眾人之刺,或何所謀?”
“靠這些小輩可不夠,沒有利益輸送,難以長久。”司徒文放下茶杯,抬手為徐平也倒上一盞。“這察人之道,貴乎究言行、審志趣。觀其言,務求實中,有無夸誕虛妄之語。
次為察其行,言行相副,恪守本道。又須探其心,與己同志。志同則道合,方可攜手并肩,共濟大業。審其行止,度其志趣,人心好惡自明。
上位者,行萬事,不以己之喜好而物,當以眾人之利為決,馴順易制方為要。”
其人話音剛落,一陣微風輕柔拂過,池塘水面泛起層層瀲滟漣漪,岸邊垂柳依依,柳枝亦隨風擺動。
見徐平沉思,司徒文抬手撫須,神色從容間帶著幾分笑意。“這朝堂之上啊,說話可是一門學問。
言辭至重,尤為關鍵。可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據于其間,必要深思熟慮,既不可信口開河,亦不可言之具明。既要切中要害,又要措辭委婉,不可過于直白,以免觸犯他人之忌諱,以至無端紛爭。
這個世道啊,禍從口出。列位朝班,尤其與皇帝相論,當引經據典,出言有章。遇敝沉之、遇責攘之、遇理聽之、遇怒諂之。
與君所辯,用詞當精,切忌含混。與臣所辯,首重委婉,勿要爽言。徐平,你身負一境之軍威,威重令行,方能服眾。凡有所求,先予后取方為可行。”
徐平若有所思,片刻之后微微頷首。“孫婿已然明白,此番回朝,自當慎之又慎。
如今各國混戰,我大周亦是多處興兵,朝局愈發復雜。爺爺,皇帝態度不明,多半是要對岳州加以節制,再者,如今各地諸侯、藩王勢力盤根錯節,孫婿是否要……”
話未說完,司徒文便笑出聲來。“無論皇帝說什么,關鍵看你做什么。
老夫方才以言明,你莫要擔憂。待你入宮朝圣,進言無需審時度勢,意不必揣摩圣意。
不管朝臣們打什么算盤,先順著紀凌的意再說,開疆擴土,何其誘人?讓他覺得你是自己人,才玩得下去。懂嗎?
待其心定,而后再述己解嘛。巧妙言辭即可,因勢利導,方能于己之主張而就。
再者,善假于人之力,悄融己之見於眾人之論間,方使皇帝更易見納。但此行之,則事可成之順遂,亦能巧避樹敵,營佳朝堂之境。
徐平,與智者言,依乎博。與愚者言,據乎理。與辯者言,憑乎精。與貴者言,顯乎敬。與富者言,尚乎雅。與貧者言,重乎惠。與賤者言,存乎謙。與勇者言,示乎勇。與過者言,質乎直。
上書進表因人而異,施各異之言辭之略,方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徐平神色一凝,隨即躬身抱拳。“爺爺立三朝而輔政,孫婿佩服。”
話音剛落,一翠鳥從枝頭躍起,飛速掠過水面,叼起小魚,而后振翅高飛,轉瞬消失在天際。
“自家人,不必溜須拍馬。”見此情形,司徒文仰首望著翠鳥遠去的方向,神色依舊平靜如水。“除了結黨與言辭,立身朝堂還需深諳隱忍之道。
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可因一時之意氣而失,毀全盤大計。在時機尚未成熟之前,藏器于身,伺機蟄伏,積蓄力量。隱之久者,發必烈。起之早者,衰亦速。
你在老七府上鬧事,讓紀凌顏面掃地,為何他輕描淡寫便放你回大梁?
忌憚你父親嗎?那你可就小瞧了他。”話到此處,司徒文余光瞥了一眼徐平,隨后又微微搖頭。“北境刀兵固然利,他紀凌的刀兵也未嘗不利。
怕小丫頭為人所得?愚蠢!徐平,懂得蟄伏之人方能一躍沖天,成就非凡。
你要切記,皇帝可是戍邊多年,在先帝一眾皇子中拼殺出來。既無黨派,亦無根基,還是庶子,不受待見。他能上位,是大周歷代皇權更替之下最為困難的。
他這一輩子,最擅長的便是隱忍。你想與他斗,先要懂得什么時候你該進,什么時候你該讓。
別看他不動聲色,若是當日天下學宮的夫子未至,你父子二人離不開京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