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這些隊員的死很痛惜,他也是從基層上來的,親眼目睹了基層行動員太多的犧牲,他從忠義救國軍剛調到第一大隊第一小隊時,最初隊里八個人,目前就剩他和顧言兩個人了,其他人都犧牲了。
正因為基層行動員損失太大了,袁野覺得更應該珍惜他們的生命,當然斗爭是殘酷‘的,犧牲是難免的,但是上級絕不能讓他們做無謂的犧牲,好像死就死了,人不夠就從軍隊里調,反正人有得是,這是袁野特別痛恨的。
楚云天從袁野的敘述里,給自己的疑問找到了答案,原來傅全庵沒有死,是因為穿了鐵背心,真是個狡猾的家伙,這次刺殺他沒有成功,只怕今后要殺他更難了。
他也知道了六名隊員為什么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不撤退,是因為他們不忍看到他們的隊長在他們面前死去,所以依然挺身而出,舍命相救,最終全部壯烈犧牲。
他其實早就想到這種情況可能發生,但是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再三叮囑后,還是派他們去了,顯然他低估了隊員們對他們隊長的熱愛以及深切的同袍之情。
失去這個小隊,他感到痛惜不已,盡管他的出發點是好的,還是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對袁野的埋怨他并沒有生氣,他很理解,覺得也很正常,目睹自己的戰友一個個在自己眼前倒下,誰會不痛惜呢。
但是楚云天還是希望袁野理解他,他說道:
“這件事我有責任,我確實不應該派他們去,沒想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他們依然還是行動了,而不是按計劃撤退,是我考慮不周了。
可見王建武這個小隊,是個團結,有凝聚力的隊伍,不是每個小隊都是這樣,失去這樣的小隊是我們軍統的損失,太可惜了。”
楚云天的話沒有回避責任,而且情真意切,充滿了自責,讓袁野也頗為感動。
他知道楚云天的出發點是好的,并不是故意想讓他們去送死,剛才自己的話說得也有些過火。
“站長,事已至此,您也不必自責了,也不是您的錯,剛才我有些沖動了,請站長原諒。
這次刺殺傅全庵沒有成功,我也有責任,我沒有及早發現傅全庵穿了鐵背心,這是我的失誤。”
袁野很誠懇地說道。
“袁隊長,這個事也不怪你,沒有發現他穿鐵背心也很正常,只是說明這個傅全庵太狡猾了。
你剛才對我說的話有些情緒,你放心,我不會往心里去,相反我很欣賞你的反應,這說明你也是一個關愛部下的人。
從王建武小隊這件事也說明,只要上級關愛部下,部下才真正愿意為上級拼命。
這就是古人所說得,士為知己者死吧!”
楚云天感慨道。
袁野知道楚云天對自己的評價沒有錯,他就是這樣對待部下和同袍的,你對部下不好,誰愿意為你拼命,不在你背后打黑槍都算好的了。
他記得孫子說過這樣一句話: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淵;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他對這句話印象很深刻,他覺得王建武做到了,他也一定能做到。
“站長,我還有一件事要向您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