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恭樹接到局座的電文,也是思考良久。
他當然想刺殺汪精為,在河內的時候,他就親自帶人去刺殺過汪精為,可惜功虧一簣,因為汪精為臨時換了房間,只是把住在他房間的秘書殺了,讓汪精為逃過了一條命。
但是北平不比河內,現在這里被日本人占領,根本不可能像河內那樣有行動的自由,而且日本人一定會對汪精為嚴加保護,要刺殺他談何容易,弄不好,整個北平站都要搭進去。
這讓他感到非常棘手,但是局座的命令又不能不聽,他作為軍統四大殺手排名第一的人物,局座對他是寄予厚望的。
刺殺的命令當然要執行,但他也不能冒著巨大的風險去盲干。
他反復思考以后,覺得應該把說服吳佩弗不去投敵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當然刺殺汪精為也要進行,但是要看是否有合適的機會,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他也沒有辦法。
過程不重要,結果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達到了讓吳佩弗不投敵的目的,局座也不會怪他的。
而讓吳佩弗不投敵,相比刺殺汪精為來,還是顯得相對容易一些。
其實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吳佩弗殺掉,人都死了,汪精為來了也沒有用。
但是局座不允許,畢竟吳佩弗影響很大,門生故吏眾多,殺了他會造成極壞的影響。
只能先進行勸說,如果勸說之后,最后還是投敵,那只有對他予以制裁。
陳恭樹也認為對吳佩弗勸說還是有可能成功的。
畢竟日本人曾多次上門勸說吳佩弗,他都沒有答應,不管他出于什么考慮,說明他還是有底線的。
但是汪精為來了,就不太好說了,電文上說他和吳佩弗的個人關系還不錯,而且開出的條件又極其誘人,讓他出任新成立的偽國民政府副首腦,讓他掌管軍事。
之前吳佩弗不出山,可能是他有氣節,不愿做漢奸,但也可能是因為日本人開的條件他看不上,但是現在這個條件,他會不會動心呢?
這誰也說不準?
陳恭樹認為在派人勸說吳佩弗之前,必須先做一件事,而這件事可以在汪精衛來北平之前,對吳佩弗產生震懾作用,那么之后再派人上門勸說,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而這件事就是刺殺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以唐,此人之前就是吳佩弗曾經的部下,后來地位也比較高,當然其影響自然不能和吳佩弗相比,他和吳佩弗的關系也不錯。
日本人沒有殺吳佩弗,也是因為他極力勸說,還是給了他一點面子的。
其實他早就在軍統的制裁名單上了,陳恭樹早已經計劃要刺殺他,現在看來必須想辦法盡快殺了他,以達到震懾的效果。
陳恭樹之所以想殺了他,除了他和吳佩弗的關系,另外就是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恰巧這幾天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正在北平的四國飯店召開會議,這讓他覺得有刺殺王以唐的可能。
局座的電文上說,汪精為明日會離開上海去北平,陳恭樹估計,汪精衛一定會坐飛機到北平,這比坐火車來的更快,也更安全。
但是估計也要一天的時間,汪精為最快會在到北平后第二天去拜訪吳佩弗。
也就是說,他只有一天的時間去刺殺王以唐,殺了他之后,當天晚上就去吳佩弗家,對其曉以利害。
時間是相當的倉促,陳恭樹也不能保證刺殺王以唐一定會成功,但即使是失敗了,沒有當場殺死他,想必也會給吳佩孚的心理造成一定的震撼。
當然如果成功了,效果肯定會更好。
陳恭樹想到這里,馬上把自己的計劃電告了戴雨濃,沒多久,戴雨濃便回電,同意了他的計劃,讓他務必殺了王以唐,以達到嚇阻吳佩弗的效果。
當然刺殺汪逆的計劃找到合適的機會也必須執行。
陳恭樹看了電文,心想,局座倒是什么都想要,可是他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只能把重心先放在王以唐身上,等明天殺了王以唐以后,再尋找機會刺殺汪精為。
他馬上連夜把行動科科長曾強找來,商議刺殺王以唐的計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