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以最快的速度宣布馬致遠的回歸,當然也接受了詩意這個兒媳婦。
如果當年沒有詩意的救命之恩,他們家的兒子也許早就不在了。
更何況,兩家財力相當門當戶對,是再好不過的姻緣了。
至于說兩個馬家是否祖上同出一家,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詩意還比馬致遠大了三歲,這也不是問題。因為在這個時代,表哥表妹天作之合,近親結婚也是常有的事。所以他們之間即便有什么血緣關系也出了五服,并不會影響兩人在一起。甚至有人認為“女大三,抱金磚”,所以這三歲的年齡差反而成了一種優勢。
而馬伯躍在與詩意和馬致遠探討完當下的局勢后,開始思考將部分生意轉移到上海的可能性。
對于這個想法,詩意表示支持,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可以將一部分生意轉移到上海,但同時也要考慮將剩余的生意轉移到香港或南洋等地。
她認為,目前國內局勢不穩定,政權更迭頻繁,即使在徽州這樣相對封閉的地方,也無法獨善其身。因此,為了確保家族產業的安全,必須尋找更穩定、更有前景的發展方向。
馬伯躍也覺得十分的有道理,決定先轉移一部分生意到上海,到時候這部分生意就交給馬致遠,而他則等到二人成婚以后,帶著剩下一部分資產前往香港發展,務必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做多手的準備。
知道馬致遠現在還住在詩意家里,馬伯躍大手一揮拿了一大筆錢在法租界買了一棟別墅,作為小兩口的小家。
外面的紛紛擾擾的似乎跟上海這個地方沒有什么關系,只要有錢甚至可以買到一些很“現代化”的東西,詩意也是這時候才了解到,很多東西很早就發明了,只是一時之間這些東西只屬于上層人士的享受,要等到普及還需要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甚至于這個時代早就已經有了空調,只不過還沒有引進到國內,電視機的價格也貴的離譜,而且尺寸很小,也沒有什么好看的節目。
好在這個時候上海的房屋建筑還是挺的房屋建筑還是科學,也沒有后世那么多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夏天的時候倒不是那么的難熬,有幾個電風扇也足以度過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沒過多久,東北淪陷。
當詩意像往常一樣送兒子馬克去上學的時候,詩意發現不遠處的那棟別墅換了主人,正是陸振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