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其實是一個很通透的問題,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彎彎繞繞的都是陰謀詭計。
但是正兒八經的正面戰場上,雙方兵對兵、將對將,擺開陣勢直接廝殺的時候就會簡單許多。
影響一場正面對戰最終勝負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關鍵的就只有三個因素,相較于這三個因素而言其他的東西影響不算太大。
其一,士氣!
在雙方士兵戰斗力和數量相等的情況下,士氣的高漲與否就是戰爭最終勝負的關鍵所在,士氣低迷的一方注定會敗北。
其二,將領!
將領在某一場戰斗之中,其實殺不了太多人,因為他畢竟只是一個人。
將領在戰場上的作用,更多的是起到一個帶頭作用,將領作戰勇猛、所向披靡,麾下士兵自然也就士氣高漲,信心十足。
一方的將領將另一方的將領擊敗甚至是斬殺,對于士兵的激勵效果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將領還可以充作尖刀!
其三,統帥!
統帥和將領可以是同一個人,但大多數時候,統帥是不會親自上陣的。
比如諸葛亮北伐,他就是統帥,但他自己不會上戰場,而是指揮麾下的將領帶兵作戰,自己則是總攬全局。
一般意義上的將領,只是一個帶兵執行命令的媒介,排兵布陣是統帥的工作,將領也要排兵布陣,但將領排的是軍陣、是戰陣!
精細到每一個士兵的站位,包括將領自己的站位,面對敵方軍隊時,己方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軍陣去應對,這是將領的工作。
但是統帥的排兵布陣卻不是這樣,統帥排兵布陣僅僅只是告訴將領,你要在什么地方扎營、要在什么地方與敵軍交戰。
但是具體怎么打,到時候你自己看情況來決定,我不干預、只要結果!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將領和統帥的本事,優秀的統帥即便是帶著一群烏合之眾也能干成大事。
最出名的就是秦末最后一個名將章邯!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陳勝派遣的周文等將領到達戲水,有幾十萬軍隊。
胡亥大驚之色,慌忙問計,于是章邯提議赦免在驪山為秦始皇修筑陵墓的囚徒,給他們兵器,這就帶著人上了戰場。
后在陳勝發難于野,諸侯并起,幾十萬大軍逼近函谷關時,章邯臨危受命,靠臨時組織起來的驪山囚徒,一敗周文之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軍,先敗后勝,擊破楚軍統帥項梁,殺之定陶。
當然,章邯這樣的人只是少數,也正因此才成就了章邯之名。
——
——
童淵的意思很簡單,鮮卑確實很強大,但鮮卑的強大之處實際上只強大在檀石槐一人身上!
面對周寧這邊的情況,鮮卑還有另一個強大的點在于兵力,億萬軍隊不是說說而已,雙方總兵力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這是不可逆轉的根本問題。
但是對于匈奴來說,鮮卑兵力上的優勢還真不大,別看嘉樓河畔匈奴只有八千萬,而鮮卑有一億六千萬,那是因為在之前的戰斗中匈奴已經死傷慘重了。
實際上一開始的時候,匈奴的兵力是要多于鮮卑的,只是打了這么十幾年下來,匈奴越來越慘,而鮮卑越來越厲害。
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檀石槐這貨太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