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顯貴也是個人精。
他受一個香江商人指點,進入建工領域,隨后能不斷接到好資源,他不傻,知道有貴人相助,但一直不能確定。
當然,后來他知道了,那個人就是龍江政壇新星,崔東海。
當時,洪氏集團一路狂飆。
在任何地方,只要有資源和人脈,錢就非常好賺。
洪顯貴深知這一點,而他背后的人偶爾也會通過其他人指點他,要建立人脈。
這不是簡單的認識一個人,就是人脈,而是一種政商關系,一種利益關系。
就這樣,洪顯貴一步步的從基建領域做起,財富開始滾雪球。
有錢人賺錢,是錢生錢,尤其是學會了規則的漏洞,他更加如魚得水。
比如說,洪氏集團內部子公司,可以相互做賬當利潤,然后靠著這些資產報表和銀行貸款。
別人貸款那叫一個難,但對洪顯貴來說,銀行就是他的提款機。
有了錢,開新公司,搞資本優化,財務好看后再貸款。
這就是個資本游戲,其實吸收的是民脂民膏。
最終為他埋單的,是老百姓的血汗。
靠著這一手政商關系,洪顯貴的集團,資本力量愈發強大。
到了后期,他已經不做實業,只玩并購和項目投標、圍標。
這里面的門門道道,說起來其實很簡單。
一個詞:坐地分贓。
通過在龍江省的項目工程,洪顯貴拿到項目,再給有關官員吃回扣,然后隨手把項目轉包給施工隊。
他一分錢沒花,得了工程款,還建立了和官員的利益同盟。
如果官員想晉升,就找洪顯貴,他會去更大的權力的官員那送禮,事情往往就成了。
經濟學術語,這個叫尋租。
隨后,那些上位的官員,對洪顯貴感恩戴德,繼續給他利益輸送。
而在商場上,很多公司都知道不是洪氏集團的對手,對洪顯貴極端害怕,根本不敢和洪氏集團爭奪項目。
一來二往,洪顯貴在龍江黑白兩道、官場商場,左右逢源!
這就是洪顯貴這個龍江地下組織部長的真實發家史。
不過,對外面,洪顯貴是個勤勞致富的企業家。
是一個典型的本地企業家。
還是慈善家、教育家,腦袋上帶著8所名校名譽博士的頭銜,社會職務多如牛毛。
他還是龍國最高的某委的委員。
幾年內,洪氏集團從一個鄉鎮企業,變成了借殼上市的超級資本。
加上洪顯貴確實有商業頭腦,洪氏集團一飛沖天。
但崔東海,卻一直掌握著洪顯貴的動態。
洪顯貴也明白,他只是幕后大佬的白手套。
他于是,給崔家輸送利益。
這里面又有很多門門道道。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靠著洪顯貴,崔東海的政績,非常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