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比比東發現自己越了解張三,就越會發現張三的簡單和純粹,他或許存在一些小心思,但都是以保護自己為目的,而非行害人利己之事。
雖然張三也談不上人畜無害,但“獅子”只在自己認為必要的時候才會揮爪。
讓“獅子”吃飽喝足并把握好分寸,狩獵時殺氣騰騰的它也可以很溫順的和人玩鬧。
之前比比東讓朱華音去試探張三時,就看到了張三不計前嫌去救溺水的朱華音這一幕。
比比東知道張三又不是什么同情心泛濫的人,他當時會采取行動也正應了他自己所提到的原則——只殺有“取死之道”的人。
朱華音對張三并沒有動殺心,而且所做之事都是為了羅剎教和比比東,她做的事情也沒有太過火,一直把握分寸,給了張三很多機會,才會讓張三恰巧擊敗。
既然朱華音不曾想取他張三的性命,還處處手下留情,那他張三也不該讓朱華音就此死去。
抱著這種想法,張三選擇回頭去救了朱華音。
哪怕做出這個舉動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的風險,但是為了遵守自己心中定下的原則,他在知道有風險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的情況下,依舊采取了行動。
雖然比比東知道這其中可能也有張三在顧及自己和羅剎教的關系,但能夠對一個先前還是敵人的人伸出援手,本身就要有相當大的肚量。
因此這也成了比比東肯定張三性格為“獅子”的一大原因之一。
當然比比東也清楚張三現在其實他自己也看不懂自己,只是處于心中本能的想法行事,他自己的脾氣和個性,估計還沒有她這個旁人看得清。
而這也說明了張三當初和她說起的那些過往并非是假,張三確實一直隨波逐流活著,根本沒有什么機會和動力去明確的認識和了解自我。
而且由于沒有力量,他作為“獅子”其實也和一只“病貓”無異。
有一顆屬于“獅子”的心,卻沒有與“獅心”相稱的體魄。
那無疑是可悲的,甚至他還不如丟掉這顆“獅心”。
畢竟恪守原則又有遠大志向,偏偏沒有力量的“獅子”注定會因為自己那與實力不相稱的內心走向悲劇。
雖然有一顆“獅心”的人定然會對自己的命運奮起反抗,但力量這種東西并不會因為你的意志多么強大就給你。
平凡無力的“獅子”英勇的站出反抗命運不公的碾壓,就像是螳螂在車輪面前展開了雙臂一樣,可悲又可笑。
擁有一顆“獅心”的人,雖然確實不多,但也沒有特別罕見。真正罕見的是,有一顆“獅心”的同時還能有與之相稱的力量的,真正的“獅子”。
由于恪守原則,經常舍近求遠,“獅子”是很難像“猛虎”或者“豺狼”那樣,為自己快速取得優勢的資源和地位的。
在與“猛虎”和“豺狼”的斗爭中,“獅子”總是不免敗下陣來,而且并不是“獅子”不夠強大,而是“獅子”不夠“卑鄙”。
沒有原則的“猛虎”與“豺狼”會為了勝利做出任何事情。而“獅子”卻一定要走符合自己“原則”的路,來獲取勝利。
因為有“原則”,所以“獅子”敗了。
可放下“原則”的“獅子”還是“獅子”嗎?
真正的“獅子”明白自己采取一些卑劣的手段可以獲取勝利,但它不屑一顧,它就是要贏得光榮,贏得漂亮。
勝利,是屬于“獅子”的驕傲。真正的“獅子”不允許它的勝利有半點污濁。
因此很多人嘲笑“獅子”的愚蠢,說“獅子”不如“猛虎”和“豺狼”雄壯有力,甚至頭腦也不及。
也正是如此,很多“獅子”在被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打擊后,放棄了驕傲,甚至丟掉了那顆“獅子心”,變成了它曾經最討厭的“豺狼虎豹”,也變得狡詐奸猾、毫無原則、不擇手段,更有甚者墮落為“犬羊兔鼠”甘于平凡被人宰割。
但作為“曾經的獅子”,有朝一日在殺伐和詭計等紛亂的生活中靜下心來,也會懷念自己作為“獅子”時純粹和驕傲。
“唉……”
思緒理到這里比比東也不由得長嘆一聲,看著膝上那張稚嫩又單純的臉龐,她似乎又想起了自己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