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悲哀的是,在南巡的過程中,皇上縱情聲色,居然想封一個風塵女子夏盈盈為貴妃。
美其名曰,從夏盈盈身上看到了夏雨荷的影子。也不知道夏雨荷要是活著,聽到這樣的話會是怎樣的感受。
說白了,其實就是皇上為自己的好色找一個借口罷了。
其實哪怕皇上只是想把夏盈盈帶進宮做一個普通的貴人,原主都不會強烈反對這樣的事。
沒想到皇上想直接封她為貴妃。這不僅不合規矩,更是對皇上的名聲有礙。原主作為皇后,在此情況下,是有責任和義務來勸諫皇上的。原主也是如此做的。
但是原主苦苦勸諫不僅無效反而倍受斥辱,她一氣之下就自行斷發。
原主斷發的導火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的積怨源于之前所述種種。
原主和皇上之間的矛盾日積月累之下積攢了不少,原主受盡了委屈,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次皇上的斥責徹底激發了原主的不甘與憤恨,于是她自我斷發,這也徹底激怒了乾隆。
要知道,滿族人非國喪或喪夫不得斷發,她的這樣的行為是對皇上的一種詛咒。因此皇上可謂怒不可遏。
南巡還沒有結束,乾隆就派額駙福隆安把皇后由水陸送回京師。南巡結束回到京師不久即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四份冊寶,裁剪了她部分傭人。
當年七月,原主身邊就只剩下對她一向忠心耿耿的容嬤嬤。按照清宮制度,僅有地位最低的答應才是兩名宮女,可見原主的境遇有多么不好。
次年七月十四日,原主離世,享年49歲。
那時乾隆還在在木蘭游玩,根本沒有回宮的意思。僅派遣那拉氏之子永璂回宮并傳旨喪葬儀式按皇貴妃儀制。
不僅如此乾隆回宮后又下詔曰:皇后自冊立以來雖無失德之處,然奉太后南巡不盡孝道,不尊禮法,舉動乖張,跡類瘋謎,回京后便一病不起,論其行為即便廢黜亦不為過,朕現仍然存其名號格外優容,但其治喪典禮不必按孝賢皇后儀式辦理,只按皇貴妃之禮行事。
雖然滿族大臣為原主喪禮據理力爭,但是并不盡如人意。時有名為李玉鳴的御史上諫,結果竟被乾隆貶黜去往伊犁。
又有一位愛新覺羅旁系大臣深覺皇帝此舉實為太過,幾位大臣也紛紛贊同,曾經的一國之母落此下場影響國運該當如何呢?結果這位大臣也被貶去了黑龍江。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東巡,一位近乎瘋狂的官員金從善攔下御駕勸皇帝就薄葬那拉氏一事下罪己詔,并恢復其封號。
乾隆大怒,遂欲凌遲,后為斬立決。此后原主不敢再有人提起。
實際上原主的葬禮比皇貴妃禮制更低,她并未葬入裕陵,也未單獨建造陵寢,只葬入妃陵。
按照慣例無論地位多低,都有各自的地宮,而原主卻直接被塞進慧賢(純)皇貴妃的地宮位于一側,堂堂皇后反倒成了皇貴妃的下屬。
原主入葬不設神牌,只字未提,甚至比民間百姓的葬禮還不如,整個葬禮花費僅為207兩。
當然,這些都是死后發生的事情,原主最后也只是難過了一會,就沒有再多想什么了。
因為自始至終,原主就沒有后悔過斷發這件事。在她做了這些事情后,她就知道自己的下場不會太好了。
只是可惜她的孩子永璂也成為這件事情的犧牲品。
原主死后,靈魂一直跟在永璂身邊,看著他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最終英年早逝,這讓她心痛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