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唯獨丘吉爾,在二戰結束之后他就立刻丟掉了自己的首相之位。
甚至于當時丘吉爾還在參加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正在舉行的波茨坦會議,當時會議為了讓丘吉爾能夠回國聽取首相選舉結果而暫停了幾天。
信心滿滿的丘吉爾安排在選舉揭曉那一天在倫敦家里舉行小型宴會,以慶祝自己即將迎來的選舉勝利,丘吉爾也相信自己必定會以英國新一屆政府領導人的身份重返波茨坦。
然而第二天,堂堂領導英國打贏了二戰的首相,就丟掉了自己的首相之位。
當丘吉爾得知失敗的結果后,坐在那里呆若木雞。
對于在最后勝利即將到來的時刻被趕下臺,丘吉爾無法理解,他后來引用羅馬帝國時代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志。”
但這對于珀菲科特來說,卻很好理解,因為丘吉爾在當時已經不能代表英國統治階級的利益了。
或者說因為丘吉爾在二戰中讓英國統治階級損失了太多,這才讓他丟掉了首相的位置。
而現在,珀菲科特其實也面臨著類似的局面。
從最初并不被看好和認可,到逐漸領導著人民艱難的取得了成功,眼看即將迎來勝利的時候卻因為種種原因而遭到背叛。
珀菲科特覺得自己和那位黯然下臺的首相所面對的局面如出一轍。
只不過和丘吉爾不同,珀菲科特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現在所面對的問題。
她確實領導著維克托亞在這場末日災難之中獲得了一線生機,但同樣珀菲科特也清楚的知道她的手段必然會招來大量的反對者和不滿。
人類就是這樣,當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是救世主,是他們的英雄和偉人。
但是當他們不需要你的時候,你所說過的每一句話,做過的每一件事情,都會變成他們指責你的罪證。
所以有人反對自己,試圖推翻自己的統治,這對于珀菲科特來說實在是再正常不過。
甚至于正常到了珀菲科特自己都認為沒人反對才是不正常的。
要知道她現在雖然名義上只是御前會議的一員,頭銜雖然多卻也沒有帝國首相這一條,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總覽帝國應對末日災難所有工作的珀菲科特,依舊可以被視為帝國眼下最有權力、同時也掌控著帝國一切的人。
她在溫德索爾城堡的這段時間里,幾乎總覽了朗頓和帝國本土的一切政務,雖然不是所有的大小事務都需要她來決定,但很顯然她確實可以決定所有的事情。
這一點無論是女皇本人還是貴族議會和民選議會,都不得不承認。
盡管對于珀菲科特而言,她并不戀棧權勢,但她也不會坐視自己被人推翻。
這一點是她和丘吉爾最大的不同,她知道有人密謀推翻自己,同時她也有能力處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