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進入了內城區,食物、冬衣和遮蔽風雪的住所都已經不成問題,但女人依舊需要為女兒和老人的生計去尋找一份可以養活一家人的工作。
畢竟雖然內城區的市政府按照命令為從外城區進入內城區的人提供了食物和御寒的衣物,以及臨時的住所,但這并不意味著市政府會無條件的養著這些人。
除了未滿14歲的孩子,老人尚且要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賺取自己的口糧,身為成年人又怎么能夠免除勞動的義務呢?
所以所有進入內城區的民眾都必須按照登記時的分類,去分配給他們的工作崗位上去勞動。
當然,有未滿14歲的孩子需要照顧的女性原則上是可以暫時不工作的,畢竟讓母親離開太過幼小的孩子實在是一件殘忍的事情。
尤其是對于某些單親家庭來說,缺失了一半的家庭本就已經很慘了,如果還要母親長時間的工作不能照顧孩子,那確實過于不近人情了。
這種事情就算是一貫不做人的維克托亞帝國也是做不出來的。
至少在這種事上我們還是做人的.jpg
但對于小葉蓮娜家來說,她好歹還有老人可以幫忙照顧孩子,而且小葉蓮娜也很懂事,不需要她隨時隨地的保護著,讓她可以有時間和精力去外出務工,這樣也可以讓家里的日子過的好一點。
內城區的生活確實比外城區要強很多,最起碼沒個人都能有最基本的溫飽和可以遮風避雪的房子可以住,但想要過的好一點,就必須付出勞動。
不然的話,就算是珀菲科特再怎么心善,也不會一直白養著一群人好吃懶做的。
貴族都得當帕魯干活,你居然想不干活?
事實上,按照朗頓市政府頒布的規定,內城區的所有人都可以向市政府申請住處和最低生活保障,即可以御寒的冬衣與每天嘴基本的口糧。
但這個補助只發放三個星期,三個星期內領取補助的人只要被鑒定還有勞動能力,就必須去工作。
如果找不到工作,市政府多的是崗位可以分配。
除了理論上要照顧十四歲以下孩子的女性和十四歲以下孩子本身之外,所有人都必須去干活。
葉蓮娜的母親也不例外,雖然葉蓮娜才九歲,她理論上可以不用去工作,但為了能讓葉蓮娜在內城區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她還是主動表示自己剋月去工作。
畢竟內城區的房子是有著明顯的三六九等的。
他們這些剛進城的人只能住在能量塔旁邊臨時搭建的安置房里,雖然也能抵御風雪,但房間實在是狹小,四十平米的面積雖然三個人住不算擁擠,但也基本上折騰不開。
所謂的安置房,其實就是珀菲科特曾經使用過的赫魯曉夫樓的設計,這種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建造并且安置大量人口的建筑形式無疑很適合用來安置大量的民眾。
而更好一些的房子則是位于地下庇護所的房子,那里更溫暖,治安也更有保障,同時還有配套的生活設施與服務設施,孩子也可以送去上學。
雖然在面積和布局上和地上的赫魯曉夫樓一樣,但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至于更好一等的,那就是位于能量塔供熱場中的正式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