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尋找預言
所謂的小型移動式能量塔,其實就是將原本巍峨巨大的能量塔,通過精密的工程學手段和煉金術縮小到可以裝載在移動載具上進行便攜式轉移的版本。
雖然被冠以“小型“之名,但其實際體積仍然相當可觀,基本上與一截標準的火車車廂相當。
事實上,珀菲科特最初進行概念設計時就是直接將其安裝在現成的火車車廂底盤上。
這種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雖然缺乏美感,但在工程效率上卻十分實用,既可以利用現有的鐵路網絡進行快速部署,又省去了專門設計移動底盤的時間成本。
不過隨著研發的深入,珀菲科特很快就發現這種設計存在諸多局限:鐵軌鋪設的固定性嚴重限制了部署范圍,而笨重的鋼鐵車輪在復雜地形中的機動性更是令人堪憂。
經過反復試驗和改進,珀菲科特最終為這種小型能量塔設計了專用的移動底盤。
新的底盤采用了模塊化設計,行進方式也從傳統的鐵軌車輪升級為全地形履帶系統。
這種改進雖然增加了制造成本,但卻極大地提升了部署靈活性。
無論是崎嶇的山地、松軟的雪原,還是被戰爭破壞的廢墟地帶,其本身所使用的八條履帶。
在功能性方面,最終定型的小型移動式能量塔幾乎保留了大型能量塔的所有核心功能。
它依然能夠提供穩定的供暖服務,可以展開維持生命所需的恒溫力場。
更令人驚喜的是,珀菲科特還為其加裝了一臺大功率發電機,使其能夠為周邊的機械設備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
這個看似簡單的改進,使得能量塔從單純的供暖設備升級成為了一個多功能的移動能源站。
當然,作為小型化的代價,這些移動式能量塔在性能參數上不可避免地有所縮水。
原本足以籠罩半徑五公里的龐大供熱場,現在被壓縮到了不足一公里的范圍。
這僅剩的七百多米有效覆蓋半徑,在面對大規模聚居區時確實顯得捉襟見肘。
供熱范圍的縮減也意味著需要部署更多單元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這無疑增加了后勤保障的難度。
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于在極寒環境中作業的戶外勞動者來說,這樣一座移動能量塔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采礦隊可以將其部署在作業現場附近,科考隊能夠帶著它深入極地探險,就連前線部隊也能依靠它在前哨站建立溫暖的庇護所。
雖然覆蓋范圍有限,但比起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硬扛,這七百米的溫暖半徑已經堪稱奢侈了。
隨著能量塔的點燃,恒溫力場覆蓋,所有正在忙碌的工人都不由得長舒了一口氣。
珀菲科特開出的薪資確實都不低,足夠讓這些人在冰天雪地里依舊繼續工作,但如果有的選擇的話,大家還是更喜歡待在恒溫結界的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