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將另外一部分不愿意農耕的胡人轉化成為職業的商貿。
絲綢之路已經暢通數百年。
胡人擅長經商。
既然如此,那就讓他們成為職業商人。
但是前提是所有商品都必須在西域都護府的掌控之下。
包括但不限于暢銷西方的絲綢,還有如今的雪鹽,白糖,白紙。
西域有鹽湖。
用漢人在此處開墾鹽田,然后制造成為雪鹽,將此販賣給西域各個城邦以及西方國家謀取暴利。
讓不像農耕的西域胡人成為徹徹底底的商人。
這第二策經過數月的演變,已經非常成熟,并且得到了很多西域胡商的一致支持。
第三策就是問話。
涼州三明之一張奐之子張芝還有張昶在涼州已經開設學堂一年之久了。
如今整個涼州每個城池都有初級學堂的存在,而且在每個郡的郡治都開始增設中級學堂,并且在州治所在設置太學。
按照未來成型的規模就是,大漢十三州,每個郡都會有一所中級學堂,每個州都會有一座太學。
大漢十三州,就是十三太學,加上一個司隸校尉部再設置一個學府。
形成系統化規模化的教育。
戲忠的第三策就是,將學堂進駐西域,從西域的幼子開始著手,在兩代人之后,徹底剪除各個城邦之間的隔閡和區分。
三管齊下。
這大半年當中成效非常不錯。
因此戲忠也得到了段羽的夸贊和獎勵。
西域目前為止被單獨劃作一個行省。
而戲忠則是被段羽任命為了這個單獨行省的第一行政長官。
雖然得到了段羽的夸贊和獎勵,但戲忠并沒有因此而自滿。
因為戲忠也清楚,他的這‘治西三策’之所以能取得成就。
主要還是因為涼州強大的底蘊。
遷徙百姓需要涼州的錢糧支持,開墾荒地需要涼州的種糧支持。
進行商貿需要涼州的白紙技術,開墾鹽田也需要制造雪鹽的具體步驟,經營絲綢需要涼州強大的桑蠶業等等.......
開設學堂首先需要的就是人才,而且還需要大量的教材。
一點一滴都是來自涼州強的底蘊,來自段羽的強力的支持。
正所謂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已者容。
戲忠每提出的一條,段羽都毫無保留的支持,越是這樣,戲忠就越是知道自已要努力。
但是......
凡事有利就會有弊。
此時的戲忠正在認真的翻看著近半年來從涼州運送來的物資賬目,還有從西域出產的物資總數以及收益的賬目。
無獨有偶,幾個月之前一次意外的查賬,讓戲忠發現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