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后,滇池。
滇池為益州郡郡治所在。
也是整個益州郡最為繁華,人口最多的城市。
碧波萬頃的滇池如巨鏡嵌在城東,秋風掠過時掀起細密銀鱗。
據《華陽國志》載:
"池周二百余里,水源深廣,魚鹽之利,甲于南中
"。
西面的碧雞山與東面的金馬山遙相對峙,山間驛道如蛇,蜿蜒連接著永昌郡與越嶲郡的商隊。
九月正值
"稻粟分龍
"時節(注:云南民間農諺),壩子里的秈稻已垂下沉甸甸的金穗,與山坡上蠻族種植的紅藜形成黃紅相間的斑斕地衣。
晨霧彌漫時,滇池水面蒸騰起乳白霧氣,將城廓籠罩得如同浮在云端。
城南。
夯土城墻內的街市遵循
"前朝后市
"的漢制。
粟市上,穿短褐的漢人農夫正用木斗量新谷,谷堆旁擺著從朱提(今昭通)運來的銀塊。
穿曲裾的商賈捧著漆耳杯,與永昌來的象牙販子討價還價。
城隍廟前,孩童們圍著說書人,聽其用滇音講述
"莊蹻王滇
"的故事。
城西。
此處無墻,只有彩帛扎成的牌坊。
氈的昆明夷(彝族先民)用背簍運來野蜂蜜和麝香,耳垂上的大銅環隨著吆喝晃動。
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椎髻紋面的哀牢人(傣族先民),他們帶來的孔雀翎、犀牛皮在陽光下泛著異彩。
南蠻少女蹲在竹席前,向漢商展示她腰間懸掛的九個銅鈴——這是當地婚俗中的聘禮信物。
滇池岸邊的干欄式建筑里,僰人(白族先民)正在修補漁船。
他們用龍舌蘭纖維編織漁網,孩童們光著屁股從船板跳入水中,驚起群群鷗鷺。
有位白發老嫗用古滇語哼唱著漁歌,歌詞里混著
"滇王嘗羌
"的傳說。
午后。
鹽市街飄著咸腥味。
來自味縣(今曲靖)的井鹽被壓成虎形鹽塊,與益州郡特產的
"滇椒
"(花椒古稱)堆在一處交易。
梳
"天菩薩
"發型的邛都夷(納西族先民)正用石臼搗碎鹽塊,他們相信這樣能釋放鹽里的山神之力。
冶鐵作坊里火星四濺。
工匠們正忙著鑄造前兩天南蠻定制要用作熬煮鹽水的鐵鍋。
日頭西斜時,各族百姓神奇地匯聚在滇池畔。
漢人老者在柳樹下擺開
"六博
"棋局,彝族青年圍著火堆跳起
"跌腳舞
",而幾個袒露上身的閩濮人(布朗族先民)正往竹筒里裝入菌子與雞肉——他們在準備
"筒子飯
"夜市。
突然一陣銅鼓聲從官道傳來。
益州郡守的儀仗經過,隊伍中有十余名被馴服的
"象兵
",象背上架著蜀錦裝飾的涼棚。
這一幕正巧被路過鐵匠鋪門前,穿著一身黑色長袍的段羽看在眼中。
沒錯,正是已經從成都消失了數日的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