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古稱江陵、郢都、南郡,[97]荊州之名源于《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于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市,始稱津、津鄉或江津,歷為江陵縣重要商埠和碼頭
先秦時期
距今約5萬~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雞公山遺址,位于荊州城東北郊郢北村,原始人類已在此生活、棲息和勞作,制作石器,或搭建窩棚。新石器時代,先民三苗于此發展出大溪文化(距今6000~5000年),出現環濠聚落和漆木器及竹席。屈家嶺文化(距今5000~4600年)早期偏晚階段,建造陰湘城(位于荊州區馬山鎮陽城村),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時期(距今4600~4000年)。[2]
春秋戰國時,楚文王元年(前689年),楚國遷都于郢(今荊州區紀南城),都郢400余年。[2]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后,秦在楚郢設南郡,治所在江陵(今荊州區,下同),現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屬南郡。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秦統一全國(前221年)后,在今荊門南郊設當陽縣,亦屬南郡。[127]
漢時,荊州皆屬南郡。[2]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荊州刺史,轄7郡117縣,南郡為其管轄范圍。南郡領縣十八,包括江陵、夷陵、當陽、枝江、秭歸等,宜荊荊大部分地域均在其列。[127]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后歸吳,定治南郡。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后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后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總管;開皇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初,復稱南郡。[2]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江陵府,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五代十國時(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立荊南國,國都設江陵。[2]
宋至道三年(997年)以洞庭湖為界,復分為荊湖南、北路,北路簡稱湖北,治江陵;建炎四年(1130年)更名為荊南府,寄治枝江縣,紹興五年(1135年)復名為江陵府,仍徙治江陵縣;淳熙元年(1174年)復更名為荊南府,淳熙十年(1183年)之前仍更名為江陵府。[2]
元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荊南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江陵路,天歷二年(1329年)更名中興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改置荊州府,改屬湖廣行省。龍鳳十一年(1365年)改屬湖廣分省,吳元年(1367年)復改屬湖廣行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