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人占著是圣人之后,本來就自詡高人一等了,再給特權還不得上天?”
“確實是這樣的,明朝的時候,皇室姓朱,朱家給了衍圣公足夠的好處,但是衍圣公骨子里看不起朱家。”
李世民很不喜,想到現在五姓七望也看不起李唐皇室。
“真是豈有此理!你和朕說說衍圣公后面都做了什么?”
“政治立場上缺乏堅定氣節。”
“朝代更替時的搖擺,在歷史上諸多朝代更迭中,衍圣公的表現常被人詬病。”
“例如南宋時期,金兵入侵,曲阜的孔子后人有的未能堅守氣節,選擇歸降金朝,使得孔府出現了南宗和北宗并立的局面。”
“后來元朝、明朝交替之際,衍圣公孔克堅也是首鼠兩端,先向元順帝上疏獻策,后又派兒子去南京朝見朱元璋,這種在不同勢力之間周旋、投機的行為,與人們所期望的忠誠、堅定的形象相去甚遠。”
李世民一臉餓鄙夷,“可笑可悲!枉為圣人之后,圣賢書讀狗身上去了!”
“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李世民搖搖頭,打心底看不起衍圣公做派。
在儒家思想中,氣節被視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品德和價值觀。
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其中“義”就包含了對氣節的要求。
君子應當堅守道義,不為外在的權勢、利益所動搖。
孟子也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氣節的具體闡釋。
后世衍圣公做的,完全沒有氣節可言!
蕭然繼續說道:“讓后人看不起,詬病最大地方是面對外敵入侵時的順從,對侵略者的妥協和討好,嚴重傷害了民族感情,也違背了儒家所倡導的氣節和大義。”
“過度追求自身利益與特權,與朝廷的相互利用。”
“衍圣公憑借其特殊地位,與各朝代朝廷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系。朝廷需要借助衍圣公來拉攏讀書人,鞏固政權,而衍圣公則以此從朝廷獲取各種優待和特權。”
“后面的衍圣公,違法亂紀,目無王法的太多了。”
“他們不需要交稅,還占用大量土地,對普通百姓剝削壓榨很嚴重。”
李世民把準備好的圣旨扔進火盆里面,“可笑,朕可不開衍圣公這個頭,我大唐不需要這種禍害存在!”
“大唐這個時期的讀書人還是不錯的,君子六藝,文武雙全,不是后世弱不禁風的讀書人,上馬征戰,下馬治國,和后世的不一樣。”
李世民點點頭,“衍圣公是不可能出在大唐了,文學院的院長你怎么看?”
“孔穎達這個人大姨夫比我了解,你覺得他可以就讓他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