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萬人吃肉!
秦征不奇怪沈清棠能買起肉,只是好奇:“你買那么多文房四寶做什么?”
幾十套呢!
就算沈清棠是蜈蚣精變身也用不了那么多。
“我想送給村學里的孩子們。聽二哥說,他們現在上課人手一塊木板,練字就用鉛筆在木板上練。
若是木板不夠就在地上用樹枝寫。
不管如何,大家相識也是緣分,我想送他們一人一套文房四寶。
上學總歸要有文具。”
來谷里的軍屬,之所以背井離鄉,最大的原因是家鄉實在活不下去。
和之前的沈家人差不多。來到山谷身上也沒幾個子。
在沈清棠眼里這些小孩子身上疊加了“山區貧困兒童”和“軍娃”雙重buff。
別的她做不到,支持一下孩子讀書還是可以的。
當然,沈清棠不是圣母,她也有自已的私心。
人心就是這樣,永遠填不滿,永遠有難題。
以前缺錢,后來缺人,如今缺人才。
管理層的人才。
盡管對桃源村的小娃娃們還不熟悉,也知道他們一個個都根正苗紅。
如果沈清棠從他們小時候就開始資助他們讀書。
將來,無論他們是否有出息,只要不忘本就會是沈清棠的助力。
走仕途的,不用說。
就算不擅長讀書的也可以跟她學做生意。
總之,自已培養的人才更靠譜些。
這一點,還是跟季宴時學的。
人多力量確實大。
太陽還沒落山,沈清棠帶回來的各種瓜果蔬菜的秧苗全部已經栽種好。
買回來的家畜和家禽也被宰殺清理干凈。
不過這一回的接風宴不像之前幾次直接火鍋或者燒烤而是大乾美食薈萃。
桃源村的新村民們來自五湖四海。
三百多戶人家來自大乾天南地北三百多個地方。
他們商量好想借花獻佛。
借用沈清棠買回來的食材給她做自已家鄉特色的美食。
接風宴設在村口新清理出來的場院。
馬上就要秋收,需要空地晾曬糧食。
村民們就在村口開墾出很大一塊荒地。
清理干凈雜草后,挖掉一層土,鋪上熟石灰,再鋪上土反復夯實。
比蓋房子打地基還要多夯兩遍。
結實到滿車載重的馬車過去都只有一道道淺淺的車轍,還是不仔細看就看不見的那種。
場院也足夠大,容納上萬人沒問題。
否則幾百畝地的糧食要怎么曬?!
場院角落里,早早就支上一排鍋灶。
鍋不是沈清棠提供的,近百口大大小小的鍋都是軍屬們自發帶來的。
沈清棠穿梭在忙碌的“后廚”間,時不時就得被香味饞的吞口水。
真正的百家飯。
有瓤豆腐。就是豆腐裹上肉用油炸。
有桃花鲊,據說是在春天用桃花魚腌制的咸魚。
算是二次加工。
有荷包飯,用荷葉包裹米飯和魚蒸制而成。南方的特產。
沈清棠在海城吃過。
還有豬肉火腿。是火腿不是火腿腸。
這也是“村民”們從老家帶來的。
釀螃蟹。螃蟹剔出肉之后,再調味用油炸。外酥里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