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聲筒在大明疆域掀起信息革命時。】
【朱由檢站在紫禁城城樓遠眺。】
【深秋的官道上,滿載貨物的馬車在馬匹的嘶鳴聲中緩慢前行。】
【趕車人揮鞭的聲音在寒風里顯得格外疲憊。】
【市井間,百姓推著獨輪車汗流浹背。】
【為了運送幾袋糧食,往往要耗費一整天的時間。】
【他注意到,即便有改良馬車,長途運輸仍依賴畜力。】
【一旦馬匹疲累或遭遇疫病,物資周轉便陷入癱瘓。】
【深夜,御書房燭火搖曳。】
【案頭堆滿了各地送來的奏章。】
【其中一份來自北直隸的加急文書讓他眉頭緊鎖。】
【因馬瘟肆虐,半數糧車停滯。】
【江南的絲綢也無法及時北運。】
【朱由檢反復摩挲《天工開物》中“齒輪傳動”的記載。】
【一個大膽構想在燭火中迸發。】
【制造無需畜力、僅靠人力驅動的遠行之車。】
【次日早朝。】
【朱由檢將那份奏章擲于龍案。】
【“北直隸糧車因馬瘟停滯,江南絲綢無法北運,商賈受阻,百姓受苦!”】
【“朕問諸位,若能以人力替代畜力驅動車輛,可否解此困局?”】
【兵部尚書王化貞率先出列。】
【滿臉震驚:“陛下!車靠馬行乃千年鐵律。”】
【“人力如何能驅動重車?”】
【“況且造車需耗費大量鋼鐵木材,國庫本就緊張。”】
【“此想法實乃荒誕,望陛下三思!”】
【唯有工部侍郎孫元化上前一步。】
【拱手道:“陛下,臣曾與西洋傳教士交流。”】
【“聽聞他們有以人力踏動的器械,或許可作參考。”】
【“不過,若要將其化為可行之車,必然困難重重。”】
【朱由檢目光如炬。】
【“困難?朕登基以來,哪件事沒有困難?”】
【“只要能解百姓之困,再難也要一試!”】
【“即日起,在工部設立‘車械局’,全力研制人力驅動車!”】
【退朝后,朱由檢立即來到工部。】
【車械局內聚集了京城最頂尖的木匠、鐵匠與機械匠人。】
【他親自繪制草圖。】
【指著圖紙上交錯的齒輪與踏板。】
【“朕要造一輛車,人坐其中踩踏踏板。”】
【“通過齒輪傳遞力量,讓車輪自行轉動。”】
【老木匠劉福瞇著眼端詳圖紙。】
【搖頭嘆息:“陛下,木料易損。”】
【“若做齒輪,怕是轉不了幾圈就會斷裂。”】
【“鐵制齒輪又太過沉重,安裝在車上,人力如何帶動得起來?”】
【鐵匠趙猛也附和道:“陛下,打造精確的齒輪絕非易事。”】
【“我們連測量的工具都沒有,如何保證每個齒牙大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