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通天灶的成功,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湖面,在大明的土地上激起千層浪。】
【隨著朝廷大規模推廣,各地官府紛紛設立“炊具學堂”。身穿短打的匠人站在講堂前,手中拿著縮小版的食通天灶模型,向圍坐的百姓們詳細講解:“各位鄉親,這灶左邊旋鈕調火,右邊開關管蒸汽。蒸饅頭時把水加到這兒,烤餅就把風門開到三分之一……”臺下的老嫗大爺們一邊點頭,一邊在小本本上認真記錄,時不時還舉手提問:“那烤紅薯得烤多久?”“用這灶煮藥行不行?”】
【在山西,晉商們敏銳嗅到商機。他們將食通天灶進行改良,縮小體積,加裝輪子,打造出“行商灶”。駝隊穿行在絲綢之路上,白天,伙計們用行商灶煮上一鍋熱氣騰騰的羊肉泡饃,香氣引得沿途商隊駐足;夜晚,烤上幾串肉,就著烈酒,疲憊一掃而空。一位來自波斯的商人嘗過用行商灶烤制的面餅后,豎起大拇指:“這味道,比我們家鄉的烤爐做出來的還贊!我要訂購一百臺,帶回波斯!”】
【朝堂之上,關于食通天灶的討論仍在繼續。】
【一日早朝,兵部尚書滿臉喜色出列:“陛下!此灶用于行軍大有益處!以往士兵們埋鍋造飯耗時久,還容易暴露行蹤。如今有了食通天灶,只需少量柴火,就能快速做出熱食,且炊煙少,不易被敵軍發現!”】
【吏部侍郎也跟著進言:“陛下,各地因食通天灶衍生出諸多新行當。炊具維修工、烹飪培訓師、食材配送員……解決了不少百姓的生計問題,民間失業率大幅下降!”】
【此前持反對意見的禮部侍郎王大人,此時卻捧著一本《食典新編》上前:“陛下,臣收回之前的言論。這食通天灶不僅未亂祖宗規制,反而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臣整理了各地用此灶做出的特色美食,匯編成冊,望陛下過目。”】
【朱由檢接過冊子,翻看著里面精美的插圖和詳細的食譜,龍顏大悅:“好!好!眾愛卿,這不過是個開始。朕要讓這食通天灶,成為我大明繁榮昌盛的象征!”】
【民間的創造力在食通天灶的激發下徹底爆發。】
【在福建沿海,漁民們利用食通天灶的原理,發明了“海味烘干箱”。新鮮的魚獲放入箱中,通過調節溫度和風力,很快就能制成美味的魚干、蝦干,不僅方便儲存,還能遠銷內陸。】
【徽州的茶商則別出心裁,用食通天灶烘焙茶葉。精準的控溫讓茶葉的香氣充分散發,炒制出的新茶供不應求。一位茶商興奮地說:“以前炒茶全憑經驗,火候難把握。現在有了這灶,就算是新手,也能炒出好茶!”】
【與此同時,一場關于食通天灶的“改良大賽”在民間悄然興起。】
【鐵匠李鐵錘的徒弟張小柱,看著師傅打造的食通天灶,琢磨著如何讓它更省力。經過無數次嘗試,他在灶的下方加裝了一個腳踏式鼓風機,這樣一來,無需專人扇風,只需輕輕踩動踏板,就能調節火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