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數月,大明掀起文具革新熱潮。江南學子發明“帶刻度硯臺”,能精準調配墨汁濃度;西域商人帶來改良版“速干墨”,書寫后即刻干透;更有能折疊的“萬卷書案”,方便書生趕考攜帶。】
【最熱鬧的當屬文房創新大賽。一位農家少年呈上“自動研墨機”,以水力驅動石磨,省時省力;閨閣小姐設計的“繡花香囊墨”,將墨錠做成花朵形狀,還能散發淡淡清香;就連宮中太監也參與其中,發明了“夜光毛筆”,在墨水中添加螢石粉末,便于夜間書寫。】
【曾經反對的禮部尚書,偷偷給自己孫子買了套新式文具。某日早朝,他忍不住對同僚感慨:“老夫原以為古法不可變,如今看來,創新方能讓文化更好地傳承啊!”】
【朱由檢站在國子監頂樓,看著學子們握著新式毛筆認真書寫,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這場始于一支漏墨筆的變革,不僅改善了文人的書寫體驗,更激發了全民的創造力,讓大明的文化傳承在創新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
洪武位面
朱元璋抓起開裂的毛筆狠狠摔在地上:“當年寫軍令狀都沒這么費勁!徐達,把湖州最好的筆匠都給我抓來,造不出好筆就罰他們用蘆葦桿寫字!”劉伯溫撿起筆桿端詳:“陛下,古法制筆需選立冬后的兔毛,再用青檀樹皮熬膠。臣建議設立‘筆工局’,統一匠戶技藝。”
徐達擦拭佩刀笑道:“末將覺得銅制筆桿不錯,既耐磨又能防身,以后行軍打仗揣懷里,隨時寫戰報!”常遇春搶過筆在羊皮紙上亂涂:“老朱,讓筆桿刻上‘殺盡元寇’,保準寫出來的字都帶殺氣!”
永樂位面
朱棣將西域進貢的鵝毛筆甩在《永樂大典》編纂進度表上:“鄭和!你下次下西洋,給朕帶回制筆秘方!朕要讓天下文人都用大明造的神筆!”鄭和展開航海圖:“陛下,若在筆桿刻上星象圖,既能書寫又可航海辨位,一舉兩得!”
解縉推了推眼鏡,興奮道:“此筆當入《永樂大典》‘文房篇’!臣建議用南海硨磲制筆管,盡顯我朝威儀!”姚廣孝卻搖頭:“器物過奢易生驕,陛下可命工匠在筆桿刻《道德經》警句,以誡世人。”
宣德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