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進宮向朱由檢奏報:“陛下,資金籌集工作進展順利。國庫專項撥款已到位,各地富商和商會也紛紛響應,部分資金已到賬。另外,臣已安排人員制定人才培訓計劃,針對不同層次的工匠,設計了相應的培訓課程。同時,也在籌備宣傳資料,準備向百姓和工匠宣傳新技術的優勢。”
朱由檢贊許道:“楊愛卿,資金使用要透明合理,培訓計劃要注重實用性,宣傳工作要做到通俗易懂。”
孫傳庭則深入各地,了解傳統建筑工匠的情況,并與他們交流溝通。他深知,這些工匠的支持對于新技術的推廣至關重要。
孫傳庭對一群傳統建筑工匠說道:“各位師傅,鋼筋水泥造房技術是為了讓建筑更加堅固,為百姓謀福祉。這新技術并非要取代大家,而是給咱們的建筑技藝增添新的力量。希望大家能敞開心扉,一起學習。”
然而,部分工匠對此心存疑慮,一位老工匠說道:“孫大人,咱們祖祖輩輩都用傳統方法建房,這新法子能靠譜嗎?”
孫傳庭耐心解釋道:“老師傅,新技術經過了嚴謹的研究與試驗,能讓房屋更結實,抵御風雨和地震的能力更強。而且,我們會安排專門的培訓,保證大家都能學會。”
盡管孫傳庭努力解釋,但仍有一些工匠持觀望態度。
洪承疇的研發團隊在鋼筋制造工藝上取得了進展,通過調整鋼材中的微量元素,成功提高了鋼筋的強度與韌性。但在水泥與鋼筋的結合試驗中,卻遇到了問題,二者的粘結力不穩定。
洪承疇為此憂心忡忡,進宮向朱由檢奏報:“陛下,鋼筋制造工藝已有所突破,但水泥與鋼筋的粘結力問題仍未解決。團隊正在日夜鉆研,嘗試不同的方法,但收效甚微,懇請陛下寬限時日。”
朱由檢安慰道:“洪愛卿,研發之路本就曲折,切莫心急。可嘗試借鑒其他類似材料的結合方法,或許能找到靈感。”
洪承疇領命回到工坊,組織團隊成員查閱大量資料,研究各類材料的粘結原理。經過反復試驗,他們發現添加一種特殊的添加劑,并調整水泥的攪拌工藝,可以有效提高水泥與鋼筋的粘結力。
與此同時,楊嗣昌根據培訓計劃,開始在各地舉辦培訓班。但在培訓過程中,一些工匠覺得理論知識過多,實際操作較少,效果不佳。
有工匠向楊嗣昌反映:“楊大人,這培訓講了好多理論,可我們更想早點上手實操,這樣才能真正學會。”
楊嗣昌意識到問題后,立刻調整培訓方案,增加了實際操作課程,讓工匠們在實踐中掌握鋼筋水泥造房技術。
孫傳庭在與傳統工匠的溝通中,發現他們對新技術的擔憂主要源于對自身技藝價值的擔憂。于是,他向朱由檢奏報,建議設立獎項,對積極學習新技術并做出貢獻的工匠進行表彰。
朱由檢同意了孫傳庭的建議,孫傳庭將此消息傳達給工匠們,這讓許多工匠看到了希望,開始積極參與培訓。
隨著研發工作的推進,團隊成功研發出了一套鋼筋水泥造房的初步工藝。洪承疇帶著成果進宮向朱由檢奏報:“陛下,經過團隊不懈努力,已研發出初步的鋼筋水泥造房工藝。通過合理布置鋼筋,優化水泥澆筑流程,可建造出結構穩固的房屋。目前,我們已在工坊搭建了小型的試驗建筑,經檢測,各項性能指標良好。”
朱由檢說道:“洪愛卿,這是重大突破。楊愛卿,可選取一些地方進行試點建設,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讓百姓看到實際效果。孫愛卿,做好試點施工的場地管理和協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