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某農家子弟:這就太過分了,干啥要這么逼他!
大唐某風流才子:一群人有毛病,連人父親最后一面都不給!
北宋章惇:!!!
……
\"而高太后和呂公著看見高太后的各種騷操作,想必內心也很無奈吧,攤上個豬隊友,能咋整,她是太皇太后!\"
\"然而以劉摯為首的言官勢力卻在此時放緩了攻勢,是他們腦子壞了突然變好了嗎?當然不是!\"
\"原來,自新黨接連外放后,朝中執政空出了位置,言官這群小老弟希望這個位置能由他們大哥劉摯來做,便向呂公著表示友好。\"
\"盡管劉摯這個人老陰逼,但腦子里沒有水,不會像高太后一樣拖后腿,于是呂公著接受了他們的好意,讓劉摯當了執政。\"
\"這一部分小圈子握手言和,但這兩股勢力也僅僅是朝堂上的一小部分勢力,另外還有以蘇軾為首的蜀學,以程頤為首的洛學。\"
\"這兩人都有追隨者,也沒有意外地互相看不順眼,當然了劉摯看這兩人也同樣不順眼。\"
大明某農戶:我的天吶!一群大男人還分好幾個小團體!?
大唐某世家子弟:我咋覺得有點亂呢!
大明某紈绔:他們的皇帝感覺好累!?
……
\"所以這三人在入朝以后,經常三方來回互罵,讀書人之間的罵戰來回就那些詞,什么你的思想是垃圾,人品道德敗壞,意見誤國之類等等,甚至當年是如何罵王安石,現在就如何安在各自的頭上。\"
\"咳咳,扯遠了,回到正題元佑元年十二月,翰林學士蘇軾在為學士院的官職考試出題目,總體概括就是他把仁宗朝和神宗朝的優缺點都提了一遍,本意是希望能夠調和新舊兩黨的關系。\"
\"但是仁宗時期的政治一直都是舊黨用來攻訐新黨的旗幟,結果這被蘇軾當做反面教材,不得不說蘇軾真的很敢,這讓反感蘇軾的人都紛紛破防,一個個都氣炸了,準備開始攻訐他。\"
\"率先發難的是程頤的小弟朱光庭,他說蘇軾這是對祖宗不敬,理應降罪,御史王巖叟也表示一起,當場彈劾蘇軾。\"
\"不過蘇軾社交達人也不是蓋的,與他交好的呂陶上言駁斥,引來了敵方王覿的彈劾,他表示可以只處理蘇軾,不要處理言官。\"
\"這下就看當家人高太后怎么選了!\"
大唐某風流才子:不是,這后來的朝廷上朝這么亂的嗎?這都成了辯論的地方!
大明某世家子弟:這波我站蘇東坡!
\"高太后對蘇軾算得上是挺看重他的,所以這次聯合呂公著,擺平了這次的紛爭,言官們也難得吃一次癟。\"
\"一肚子火總歸要來個去處,所以他們將目光撇向了在一旁看熱鬧的新黨。\"
新黨:???不摻和也不對摻和也不對,煩死了!
\"很明顯高太后對新舊黨爭的問題并不上心,加上新黨骨干接連外放,上次高太后調和新舊關系的旨意徹底成了空話,而這時候的朝廷沒有抓住這一次的機會,所以接下來的北宋政治也逐步走向了崩壞的生涯。\"
\"其實這時候若是有一位有權力的君主,能夠擁有穩定的情緒,或許新舊兩黨會有調和的機會。\"
\"只能說高太后在面對這些臣子時,既沒有才能又無法做到其所堅持的觀點,有點可惜。\"
\"元佑朝處處標識著對仁宗朝的向往,但宋仁宗的情緒控制能力堪稱典范,聽說曾經的包拯包大人,因為敢于直諫所以當了御史,經常噴仁宗,甚至將口水都噴到皇帝的臉上,仁宗也只是在一旁笑瞇瞇地點頭!\"
包拯:我發誓我沒有,污蔑!這是赤裸裸地污蔑!
宋仁宗趙禎:咋感覺這皇帝當得有點憋屈呢!哎不是,這事發生過嗎!?
\"然而這一點,高太后卻沒有學會半分,以至于兩黨關系越來越惡劣!\"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