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河南考生為了表示抗議,直接就罷考,那雍正是怎么做的呢?”
“在他收到這份奏折的時候,當場就批示說:必須將一二……正法示警。(《宮中檔雍正朝奏折》)
雍正:奏個屁!看朕不殺了他
“不過老四批完后又不想等這么長時間,于是又派刑部侍郎阿爾松阿直奔河南,將那三個帶頭起哄的鄉紳考生就地正法,全給殺咯。”
“在這番鎮壓過后,河南當地不少人都十分怨恨上奏這份奏折的田文鏡,甚至對他是破口大罵,史書記載:無人不恨,無人不怨!”
“不過雖說鄉紳地主怨恨著田文鏡,也不妨礙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在河南順利推行。看來還得是需要強硬手段來推行。”
大宋某寒門學子:不想考就別考了!
大明某種田老漢:反正俺們老百姓就喜歡這樣式的!
……
“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忽略鄉紳們的怨氣,底層的老百姓鐵定是高興了,他們所求或許只是公平二字,因此民間的矛盾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雍正的這一套設計有效的使清政府有了穩定的財政收入,又通過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控制了官僚集團,或許我在想他是不是早就想好了這些?”
“而后世說起這段歷史時,沒有人不會提到康乾盛世,但仿佛雍正一朝太過短暫而被人遺忘。”
“但事實就是不論康熙還是乾隆都太能活了,一個是活了69年,另一個則是活了89歲,唯獨中間的雍正活了56歲。”
大清乾小四:朕竟然活了這么長壽!
大清康熙:……
大宋趙匡胤:一個個都好能活!話說這老四咋這么短命!?
大唐某世家子弟:論理來說,這長壽他就沒遺傳到!?
……
“雍正在位僅僅十三年,但是他的勤政眾所周知,從批閱奏折的總數來看,一般一日得有二三十件左右,多的時候達到五六十件,并且雍正都是親自批復。”
“后世曾有學者統計過,終其雍正一生,共批閱件,字數更是高達千萬字。”
“而且他的作息時間也是從幼時去上書房一直到他登基之后,基本上都是寅時左右起來。”
“曾經雍正批復奏折時說道:朕從幼夜間精神更好,非出勉強也。也就是他從小就是個夜貓子,晚間也是在批復奏折。”
“只不過長此以往他的視力不是很好,所以在給臣子批復時候也說燈下率筆,字跡潦草等。”
“而根據《雍正起居注》中記載,雍正七年時一年本有384天(閏七月),但他竟然有376天是在處理政務的,可想而知這個勤政到底有多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史松教授所統計)”
大清奪嫡的其他皇子:靠!這么肝,怪不得會說他累死!
大宋趙佶:…好勤奮!難道他沒有其他興趣愛好!?
大清雍正:無言以對!
“而曾靜案的爆發,讓他寫下了那本著作《大義覺迷錄》,結果是越描越黑,這件事的詳情我們等會再說。”
大清雍正:……
“而這種謠言滿天飛的時候,雍正還是繼續熬著自己的身體繼續推行改革,這一點我想說這樣嚴苛的作息制度,是很容易把身體熬壞的,畢竟你的年齡上去了,不可能像從前年輕時一樣。”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還是換一套更適合的作息吧!比如這個早起實在太早了,最好改為辰時左右,晚上也得在子時前休息,多鍛煉身體!”
“所以雍正八年后,他批奏折的數量也在逐漸減少,而那年一年怡親王的離世更使得他差點去了半條命,更是召見了諸多大臣面渝遺詔大意。”
“只不過他又撐了過來,但還沒有完全好呢,就拖著個病體處理政務,年齡已經五十左右了,結果還不按醫囑,這么的熬下去,鐵做的身體也不行啊!?”
“關鍵這就算了,他還迷信丹藥,知道這玩意從古至今就沒斷過,之前也提過幾個皇帝癡迷丹藥的后果,這玩意多吃能行嘛!估計都中毒了!”
“哦我差點忘了,這可能有個好處,那就是你去世后保不齊尸體還不會腐爛呢!!!”
始皇祖龍(又被冒犯到):!!!
大漢劉豬豬:……
大唐李二鳳:!!!
“雍正是身體越虛越要靠丹藥來補,不過別人都是吃丹藥來長生,好家伙擱老四是吃丹藥來干更多的活。”
“最終在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的時候,他感覺到了身體不適,我估摸著老四這時候沒放心上還在帶病工作,直到22日深夜病情惡化,迅速召見了諸位大臣宣布遺詔,在次日凌晨子時病逝。”
“不管他在其他面比不比得過其他的皇帝,但這勤勉方面我相信是能超越大部分的皇帝的。”
大宋某世家子弟:咋感覺有點唏噓啊!沒當多久皇帝,就累死了!
大唐某紈绔:就這個勤奮程度,比的過許多皇帝了!就是可惜這老四登基后一直在干活!
大明某咸魚官員:這么能肝,換我是肯定不行,何況堅持數十年!?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