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老將軍是等不到趙桓的回答了,也許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的陛下是沒有聽他的建議。“
”于是,這位縱橫沙場幾十年的老將軍種師道,沒能聽見宋欽宗的答案,就在回京途中去世了,享年七十六歲。“
”作為宋朝后期的武將,種師道算得上是郁郁而終,然而這并不是個例,北宋末年乃至南宋時期,郁郁而終的武將還少嗎!?“
“所以才有那句詩,可惜宋皇非漢武,北宋末年的結局,并不在于忠勇的臣子,而是在于皇帝和那群投降派的文臣。“
大明某吃瓜群眾:有點為這群武將不值!這心哇涼哇涼的!
大唐程咬金:其實種師道這時候去了也好,就算拖著病體回去指揮,那群人多半也不會聽他的,最終還是會兵敗城破!
大宋某紈绔少年:…唉…怎么就避不開錯誤選擇呢!
大隋某官員:種師道的去世,趙桓起碼得負好多責任!!!
……
林可嘆息,又繼續道:“種師道病逝,令趙桓很是傷心,只是傷心是傷心的,臨終遺言是不聽的。“
”金人來勢洶洶,任何一個有腦子的人都不會心存幻想,這群人只要拿了錢財就走!!!”
“可趙桓他的腦回路和別人不一樣,他還心存幻想,這就不得不佩服完顏宗望的策略了,或許從初次圍東京城,他就清楚了宋廷這幫上位者,稍微嚇唬下,就能自亂陣腳!”
“所以這一回故技重施,他仍然以議和的要求去約束宋廷,但背地里卻還是向宋朝開封而來,只是這一次,恐怕就得令趙桓失望了!!!”
“不過,不是太理解,就這種危機時刻,這要換了李隆基大概早就在準備跑路了。“
”趙桓竟然還有心思給趙佶準備生日宴會,也就是此前我們所說那場不歡而散的宴會!”
“這父子倆的關系,一時間內甚至是劍拔弩張,據說趙桓對于金兵來襲的消息,沒有告知給徽宗,令趙佶對戰爭局勢是一無所知,難道是怕他跑路嗎!?”
“趙桓和趙佶的隔閡,還遠不止于此,在徽宗回朝后不久,就舉行了冊封太子的典禮。“
”在國家危難之際,立太子來鞏固權力,看得出來他是提防著宋徽宗的!”
“而朝堂之上,所謂上行下效,徽欽二帝都忙著內斗,那群臣子也都是如此,在我等看來,便是知道抵抗不過金人,就提前放棄了,似乎干起其他的事情都好過抗金。“
“這樣荒誕可笑的行為,竟然是真的存在于千年前的歷史之中,當然就當時的宋廷而言,將領什么的已經快送完了,所以種師道的辦法是最優選!”
“只是,人與人到底還是不一樣的,面對自己王朝的危難之際,有人選擇縮回去當個烏龜,有人選擇奮勇向前。”
“就比如說,在太行、兩河地區涌現了抗金團伙,由于末年時期時局動蕩,最先受到禍害的百姓,連番的戰爭下,這群百姓在農民起義軍的領導下上山和金人交戰。“
“這場起義活動,史料記載很少,在宋將馬擴的帶領下,一時間起義軍規模至數十萬,只是敵眾我寡,最終仍舊被金軍攻破了城寨。”
“有時候是真的覺得可笑,朝廷一再錯失良機,本是大好局面,卻接連折騰,該重用的不用,不該信的人偏要信。“
”難道這樣的臣子為官時,沒有立下為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嗎?怎么百姓自發起義就敢于和金人對抗,怎么你們為官為君的人面對金人,就只能又慫又怕呢!?”
大宋趙匡胤:……
大明朱八八:他娘的,這群人咱要是夠得著,非給他剝皮揎草了!!!
大宋文臣:(′°Δ°`)好兇殘…
征北大將軍judy:不能打和不敢打一直都是兩回事,如果不是宋廷決策錯誤,又怎么會敵我懸殊如此之大!
大明某吃瓜群眾:關鍵是,后面幾個皇帝的怕金癥仿佛是祖傳一樣!
大漢某官員:咋說呢,宋廷現在是無力回天了,種師道都已經去世了,還有哪個將領能挑大梁!?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