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各朝的君臣,特別奮筆發力寫著史書的臣子,懷揣一把辛酸淚,皇帝傳記不這么凸顯他們,還怎么強調君權神授!?
晉朝百姓,聽聞此處,心間百般滋味,有朝一日吃飽飯,無生命之憂,說句大不敬的,管誰在頂上當領導呢!
可惜,咱這個混亂世道,今日當皇帝,明日就有人送他下去,誰知道能挨多久!
充其量,也就幾十年光景,哎老話不是說亂世出英雄,就沒個英雄來實現俺們的小心愿嘛!!
……
“話又說回來,治國從來不是短時間造就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前秦苻堅亦然。“
”他所重用的王猛是寒門出身,曾經也走到桓溫面前,不過他認為東晉朝廷腐朽不堪,不能待,遂去了苻堅身邊。”
東晉朝廷:你腐朽,你全家都腐朽!
“后來,由于始平縣豪強橫行,百姓怨氣沖天,王猛被派去治理,一段操作猛如虎,成功讓他,和當地豪強,以及氐人貴族間,結下仇怨。“
”緊接著,君臣合作,跟漢人學什么叫做“外儒內法”,殺雞儆猴后,一幫貴族大臣(被迫)沉默(老實)了。”
“由此能看出,王猛的手段偏向嚴厲,正所謂亂世用重法,于是,隨著吏治,禮治等的整頓,建設。“
”如窮不能窮教育,廣修學校,恢復農業生產等等,前秦的社會面貌,相較于其他政權,可以說走在前頭,徹底煥然一新了。”
“此時的南北局勢,前秦,前燕以及東晉三國并立,講個笑話,除卻東晉以外,那二者都多少有過,一統的理想。”
聞言,屏幕前的人一臉:果然如此”,嘴里不停地吐槽,被趕到南方去,還只想著,偏安一隅!可笑的是,蠻夷還想過滅晉!?
“時間轉到公元367年,前燕重臣慕容恪病逝,走之前,交代了可將大任交給慕容垂,但朝廷方面主張一個不聽,不做,絲毫不顧大局。“
”這一點被苻堅和王猛所察,不出一月,立即就下決定要伐燕。”
“于是,特派出使臣,以朝貢之名,去前燕探虛實,結果不知道該說這幫人膽子大,還是太高調。“
”策反燕臣,策反到皇帝都知道了,一方默不作聲,一方回去報告,認為可圖。”
三國,張飛嗤笑,這他媽去哪找的人才,腦回路就是不一般!
“不過,前燕的情況,不只苻堅察覺到了,還有咱們東晉實干家·桓溫。”
“這一次伐燕,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從少年英雄,變成了如今的大司馬,他已經不再年輕。”
“但有些人,年過七十,還能萬稅加加加,將近六十的桓溫,不算啥,正是拼搏的[好]時候!”
“十余年過去了,他還是那個[熱愛北伐]滴男人,話說東晉朝廷,這么多年,其他人就沒有類似想法么??!”
東晉朝廷:…閉嘴…
桓·老頭·溫:(???)歲月就是殺豬刀,刀刀催人老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