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受過不公待遇的武將,承認這一刻他們酸了,都是當人領導的,怎么人比人差別這么多!?
不談重不重用,緊要關頭,救他們,不好意思,實在想象不來,若為燕王那般,不,半分就已經極為難得了!
洪武初年,聽見林可的這番夸贊,小朱棣忍不住搖頭晃腦,一臉驕傲,哎呀林可那丫頭,怪會夸人的!
“這一場離譜的是,部分史料還記載過,燕王為何會脫身,是因為大侄子建文帝,他對叔叔【手下留情了】,據說建文下了一道命令:毋使朕背負殺叔父之名。”
湘王朱柏:那我算什么??!
周王朱橚:算你性子急,算你倒霉?!
“如若建文有這份心,那么湘王朱柏算啥,燕王多次的深陷險境又算啥。“
”哦!逼死湘王朱柏,內心就毫無波瀾,輪到四叔,撕破臉就搞這出,不過這句話到底是不是他說的,還有些爭議。”
老朱納悶了,怎么這個史料那個史料的,他大明特別的多?!
還都是些,離譜到家的玩意兒!難道這是把野史放上去了?
老朱困惑,老朱不理解!
而另一側不發一言的朱允炆,心里暗罵,他是傻子不成,下道這樣的命令,是嫌自己輸得不夠多,還是怕四叔的進度走太慢???
“回到戰場上,前面也提過,規模不小的東昌之戰,兩軍軍陣是有距離的,換句話說,坐鎮中軍的張玉,沒有千里眼,他是不知道,燕王當時在干什么的。”
“所以,在一部分的記載里,張玉是見到了朱棣深陷困境,主動出擊,然后為救燕王,力竭戰死的。“
”最終,他的軍事生涯,永遠停在了那一刻,那一場,但這上下一結合,說法可能存疑。”
“而事實上,在戰場中,局勢千變萬化,彼時張玉,不知燕王,是隨機應變,還是在繼續猛攻,這個過程是順利,還是遭遇突變?”
“甚至,燕軍方面,由于多次的勝利,產生了驕躁的心態。”
“想那頗具威名的瞿能父子,亦或者是老將耿炳文,俞通淵等人,不還是敗在燕王手下?白溝河如何絕望,他們不還是打得對面主帥扔家伙跑路?”
“如今,何福不過就是有點厲害,可,能比得過耿炳文,瞿能父子嗎?”
李景隆:好好好,以前叫他大明戰神,現在叫他對面主帥!
耿炳文&俞通淵&何福:“.....”
“也許種種原因下,令張玉判斷失誤,沒有想過,這與燕王戰前會議所計劃的不同,之后便是下令,對早已準備的中央軍前軍,正面發起攻勢。”
“張玉,自然是驍勇的,但所謂驕兵必敗,暗箭難防,這一天,與往日,毫無區別,只是一場對陣中央軍的仗,前面那么多次不也打下來了?”
“可惜張玉,指揮作戰過程里,不慎被流失或者火器所傷,他的身影也徹底留在這一場東昌之戰里,時年五十八。”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