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沉默,朱棣悲傷,誰能想到,一次錯誤的時機,就此斷送了一名大將的性命,早知道,以后那個朱棣,怎么就不指名道姓,好好提點他呢!
朱棣嘆氣,或許也躲不過。
殿中氣氛一再降低,其余的諸將,此刻才明白,為何燕王,如此操心勞力,怕不是永樂以后,還得靠燕王打呢!
“譚淵身死,朱能,張輔那邊都差點受到影響,緊要關頭,是張武接過了譚淵的任務,指揮并收攏潰軍。”
“但前面就說了,官軍那邊楚智、莊得都很厲害,另外還有一個沒留下名字,可是,又不輸他們的狠人—皂旗張。”
“不過,燕軍的運氣到了!這個時候的燕王朱棣,終于完成了他的繞背襲擊,所謂招數不怕舊,好用就行。”
“中央軍的后軍被judy打穿,甚至此過程中,和朱能、張武匯合,擊殺了莊得、楚智等人。”
“兩大主將陣亡,接下來的將士可能面臨潰散,關鍵時候,是皂旗張,接過了指揮權,如此前張武一般,繼續指揮中央軍,來回和燕軍對沖。”
“而他本人,則扛著官軍帥旗,對于中央軍來說,他是壯士,值得被稱贊,死也死得慘烈。“
”據記載哪怕被箭矢射成刺猬,哪怕倒下,也爬起來,手持著那把大旗,直至最后一刻。”
“可惜,這等強悍的人,又沒有留下姓名之人,還有許多,只不過都留在了那場內戰里,而中央軍也以這些人的壯烈犧牲,擋掉了燕軍的進攻,保住了德州兵團。”
唐朝,程咬金嘶得一聲,被皂旗張的行為所嘆,又唏噓道:“這人,是該被贊頌,可惜沒有留下名字。”
李世民深感贊同,又說:“明初精銳之師,竟然因靖難之役,耗盡大半,實屬不該。”
魏征補上意見,評價道:“四年的光景,受牽連的又何止這么些人!”
想到這,眾人齊齊嘆一口氣,要怪誰呢,總不能怪老朱,晚年做錯了決定!
聽到此處的明朝洪武百姓,長吁短嘆,他們不懂朝堂爭斗,也不明白,為何不能讓燕王直接繼位。
既知燕王朱棣,開創永樂盛世,成永樂大帝,又知靖難慘烈之役,何苦再走一番?
留下這些家底,共同對抗外敵不好嗎?
……
“這一日的對抗,雙方都有損失,而且都不算小,這個時候,天已經黑,兩軍都十分疲憊,最終各回各營,各找各主帥!”
“其實,從第一日兩軍精銳,互相沖殺來看,其慘烈程度,可以想象第二日,又會是什么血腥場面!”
“也許靖難的每一日,參與爭斗的將士們,都沒有辦法確定,自己是否能活到次日的清晨吧,總之,爭斗一日不結束,一日都不會停止。”
“時間來到了次日清晨,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那早起的將士,也有仗可以打,燕軍方面,針對中央軍的戰車盾牌之類的戰術,沒作太大調整。”
“可能是因為,原先楚智、皂旗張所一支精銳被斬殺殆盡,所以相較于昨日,此次的中央軍有點意外的好打!”
盛庸、何福:t_t…扎心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