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金尚打算是從學霸和學渣的內涵段子開始,一步步將“北金南呂”的形象推到公眾面前。
如果沒有看到今天的這篇新聞報道,這么干,當然沒問題,只要呂遼不傻,他背后有聰明的推手運營,默契地配合,逐漸將話題炒熱,最終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徹底讓這件事“破圈”。
但是現在不行了。
如果金尚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和那些專家教授一樣,大勢批駁呂遼,那就從“內部學術之爭”,變成了打壓青年人彰顯個性的幫兇了。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都是曾經被譽為才子的年輕人,互相之間看不順眼,很正常。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金尚和呂遼吵吵嚷嚷,大家看個熱鬧也就罷了。
真將自己推向了年輕人的對立面,那就太蠢了。
為了區區呂遼,不值得。
而且,從本心上講,金尚本人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對呂遼落井下石。
介入這種麻煩事,攤上有可能敗壞名譽的風險,總要圖點什么吧
被那些所謂的傳統教育學家當做天才的典范立起來,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的榜樣
別傻了
那不是榜樣,那是靶子
金尚并不想讓自己的公眾形象顯得太過完美,那樣會拉開和普通年輕人的距離,顯得不夠真實,進而被排斥。
稍微犯一點“年輕氣盛”的小錯誤,反而更能得到公眾的認可。
就好比呂遼,雖然看似被罵得很慘,其實也就是一小撮人造起了聲勢,更多的莘莘學子們都沒有發聲渠道,以至于他的支持者們沒法站出來為他說話。
更重要的是,國家層面的主流媒體,還沒有給這件事定性。新世紀教育報也是頗有影響力的紙媒,但其影響力到底還是局限于某一個領域,受眾遠不如央廣、中視和文宣等旗下的報刊雜志廣泛。
這就讓金尚有了橫插一手的想法。
將近十點多左右,將周末積累的庶務,以及比較急的公文批示后,金尚將公司幾個管理人員和顧問秘書團體召集在一起,商量這件事該如何應對,才能讓公司利益最大化。
將關于呂遼的事大致的情況說了一遍后,金尚繼續補充道
“因為更高層面的壓力,線上傳媒的宣傳攻勢,要稍微做一點調整,對綜合門戶網站的推廣,影響不是很大,但是短期內是不適合太過激進了”
在座的大部分在這一行干了許多年,對金尚話里的暗示,基本都能理解。
所以金尚也沒有做更多的解釋,而是直接拋出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