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整個大東亞,北海船務幾乎是唯一的雙燃料船制造商,現有的十幾條運營中的內河近海中小型商船,全都是自家造的。
千禧年之前,船用燃料油(重油或者渣油)的價格,在部分地區的使用成本,甚至比天然氣和甲醇還要低,就連金尚要求研發的柴油代用壓燃劑二甲醚,價格都要更高。
在一九九八年的當下,lng(液化天然氣)的成本優勢,相對于汽柴油,并不明顯,并且已經持續了好長時間,直到天然氣開采技術大幅度提高,價格下挫,原油價格持續飆升,才漸漸拉開差距。
也就是說,洪仁全研發的雙燃料內燃機技術,有點生不逢時,如果晚十年,將會是另一番局面。
恰好,金尚接手之后,有實力投入,撐過最后幾年艱難的拓荒期。
甚至更進一步,在相對成熟的柴油機和還算過得去的汽油機基礎上,研發出了國際領先的高壓共軌、電控直噴、稀薄燃燒和均質壓燃技術,有的比較成熟,有的有待改進。
倒不是說技術方向有問題,而是目前的電子科技水平和監控傳感器的質量限制了能力的發揮,如果要上高精尖儀器儀表,那成本就不可控了。
許多產品的商業化量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在實驗室里“手搓”一批實驗測試用車,或者委托汽車廠制造一批改裝車,投入使用,進行實驗,收集數據什么的,已經很不錯了。
金尚除了推出一批車輛,掛在今夕商城的運輸車隊,委托友商試用,還整合了兩家市區出租車公司,放了千余輛雙燃料車,di超級混動車,天然氣汽車、甲醇動力車和彈性燃料增城車來運營。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車型都不成熟,目前有三款車被投入市場,進行了小批量的試生產。
柴油甲醇雙燃料大型越野車(城市suv,皮卡,輕卡);甲醇燃料運動跑車,也就是金尚開著玩的那一款;大電池小油箱彈性燃料增城車,純電續航接近一百三十公里,滿油滿電四百二十公里。
尤其是最后一款,作為城市代步車,表現相當好,上市近三個月來,平均每月賣出一千二百多輛,不算一炮而紅,但也算是開了個不錯的好頭。
這款增程車和di超級混動一起,在城市路段的出租車運營中,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省油和節省運營費用的能力,燃油驅動里程剛超過百分之十一點點,也就是說,接近百分之九十的路段,都是電力驅動,這個表現實在是太理想了。
如果不是高速路段的油耗表現略差,今夕文化旗下的子公司在汽車市場的試水表現簡直完美。
至于不足之處,以后慢慢升級換代就是了。
為什么用增程這種落后的技術打開局面,是經過金尚深思熟慮的。
無他,技術成熟,難度低,避開了沒有多少級技術積累的高效汽車發動機和變速箱的難關,僅僅需要重量輕的大容量動力電池,過得去的內燃機,馬馬虎虎的電控系統,就能比較輕松地組裝出一臺成熟的增程汽車。
新技術推出要謹慎,可增程車這類落后的“過時”車型,在如今越來越發達的大城市,還是很有市場的,有需求和市場空白就有“新玩家”插足的余地。
如果真的搞什么高壓共軌電噴柴油車,雙燃料車或者di超級混動,誰知道你是哪根蔥,反而這類有點客戶認知度的增程混動,能夠賣得動。
果然,金尚力排眾議的決策,被證明是對的。
這既是金尚深思熟慮選擇的方向,也是“金手指”保駕護航的結果。
就在三人還在聊著的時候,金尚手邊的電話響了,不是座機,而是私人手機,來電顯示備注著“梅應年”的名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