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交所本質上是一個買賣東西的地方,表面上看,交易的是資產證券化后的票證,可其背后的貨物交易,才是一切的基礎,不是所有會員客戶都是來炒期貨現貨,博取差價賺快錢的,有很大一部分真的是來買東西,想要盡可能地用穩定的價格,買到想要的商品。
實際上,今夕文化就是這樣的客戶。如果真要靠金融操作手段來博取額外差價,國內的交易所容量都太小了,遠不如金尚去國際市場轉一圈來錢快。
之所以投入這么多資金在聯交所,說白了,還是為了獲得穩定供應的能源和原材料,防止價格短期波動帶來的損失。
穩定聯交所商品價格,增加交投,成為“準做市商”,只是順帶的。
到了晚飯時間,梅應年和金尚談興未減,兩人去員工食堂找了個包間,邊吃邊說。
“阿尚,我們銀行的主要攬儲手段之一,代客理財的本事,你也是了解的,很大一部分盈利都是你‘顧問’的產品,甚至干脆就投到你的私募里面了,那些掛著各種‘經理’的年輕人,經驗太少了,咱們民興銀行的底蘊,還是太淺薄,你能不能多點精力幫一把”
“大客戶多了,要求也多了”
“就是這么回事。”
舅甥兩人私底下也沒什么不能說的,真正的高手是什么樣,梅應年也是見過的,以金尚的水平,隨便去哪個銀行或者券商,待遇都不會低,如果不是看在親戚的份上,金尚不可能帶著那些“半桶水”一起賺錢。
“這有什么難的……”
不以為意地說著的金尚擦了擦嘴,
“將那幾個不動產投資項目,拆分成大量的小單,打包成理財產品,賣出去不就好了實在不行,和城投公司合作嘛……”
“這……不就是……”
梅應年可不是什么外行,一聽就知道金尚是什么意思。
次級債!
玩脫了,就叫次貸危機。
如果再以各種掉期交易,加上杠桿,保險互換,疊屋架床,一分錢的資產,足以撐起數萬的衍生品,甚至更多。
就像一座倒立的金字塔,最
由此帶來的破壞力,簡直不可估量。
這個世界,還沒有真正出現過一次基于房地產價格崩盤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倒是這兩年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科技股泡沫破滅引發的連鎖反應,讓資產市場受創很重。
沒見過,但不代表有一定經濟常識的商人看不到其中的危機。
當房地產價格節節攀升,資金鏈穩固的時候,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能獲得超額收益,可一旦漲勢放緩,那就麻煩了。
似乎意識到二舅梅應年的震撼,金尚慢條斯理地解釋道:
“只要監管沒有到位的空白,咱們就可以做,有什么問題只要在風險來臨之前,賺取足夠的收益,然后抽身而退就行了……”
“到時候,舍不舍得見好就收,就不好說了。”
“別人不管他,咱們的核心業務不在此,只是順勢而為。再說了,咱們不做,別人就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