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伊!”
被張安平拉著上車的小頭目哪敢不同意?
就這樣,有了護衛隊小頭目的背書,沿途碰到攔路的就讓對方刷臉,居然再也沒有停車,直接沖到了虹口和公共租界交匯的封鎖帶——戰事一起,公共租界這邊率先拉起了路障,緊接著虹口的日本人也拉起了路障。
面對日本路卡,張安平二話不說就把“保駕護航”了一路的護衛隊小頭目踹下去,讓他跟路卡解釋。
什么通行證、什么許可證,去特么的,蠻橫的張安平根本用不著出示,護衛隊的小頭目靠刷臉就解決了問題。
但路卡另一頭的英國人就不行了,面對進入的要求,他們要求檢查車輛,以防止張安平一行人帶武器。
日本軍人是可以通行的,但非常時期,他們不允許攜帶武器。
開車的明誠已經做好了讓英國人檢查的準備,卻被張安平阻止。
“八嘎!”
張安平下車,極具特色的問候發出后,就張牙舞爪的用日語咆哮——他會英語,但這時候自然是不能說英語的。
英國兵直接舉槍對準了張安平,但張安平卻面不改色的繼續謾罵,直到日方關卡那邊出來了一個翻譯。
“告訴他們,車上拉的是大日本皇軍的英勇戰士,他們在戰場上沒有低過頭,這時候更不可能向英國人低頭!讓他們馬上讓開路,我們只是借道去戰地醫院!”
翻譯如實的將張安平的話翻譯給了英國人,未來面對四行倉庫的勇士堅持要繳械的英國人,在張安平暴躁的威脅下,僅僅兩分鐘后,甚至沒有請示上面,便將張安平一行人放了過去。
這讓關卡內的日本人大為震驚,傳唱這件事的同時,還刻意效仿這位不知名的陸軍大尉——據說,只是據說啊,據說在后來,日本人經常和公共租界的外國駐軍發生沖突,其榜樣就是這名被后世列為懸案的神秘大尉……
英國人的關卡是最后一道鬼門關,度過之后一路順暢,沿途換掉了日本軍服后,一行人抵達了上海站的一處據點,由上海站的軍醫負責為行動隊的勇士們檢查身體。
第三日,上海民報率先刊登了一條大新聞:
8月13日,第二次淞滬事件爆發的當日,一群抗日義士攜雷霆之勢,在虹口伏擊了日本駐上海特務體系、情報體系的官員,殲滅了八十余人(夸大戰果)。
且這幫義士于五日前已經從虹口安全返回。
新聞刊登了這幫義士遮臉的照片,并將無數日本人伏尸的照片也堂而皇之的刊登。
<divclass="contentadv">這條新聞一出,頓時引爆了全國人民的熱情。
不少報紙評論了此次事件的意義,稱此舉會讓蓄謀的日本人在這一次的事件中,喪失情報之利。
就連國民政府的機關報【中央日報】,都引用了這則新聞,高度肯定了這幫義士的所作所為,并號召熱血青年從軍抗日、為國殺敵。
……
新聞界和中央日報之所以用抗日義士的名頭,是因為不想給外人造成這是我方蓄意挑事的印象。
但在內部卻高度贊揚了這一次的行動,稱此次行動雖然殺敵數量不多,但意義重大。
為此,本打算在27號抵達上海坐鎮指揮的戴處長,于25日抵達了上海,在慰問了19名英雄后,將自家的外甥扯到了辦公室。
一進辦公室,戴處長的臉就拉了下來。
“說說是怎么負傷的!”
張安平這一次負傷,他是真的不知道。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都傷成這樣了,居然在十來天后就又跑到虹口!
虹口海軍醫院的事,戴處長不打算問,也不打算提,就當是不知道——這件事就是意外,只能是意外,必須是意外!
張安平慘兮兮的說道:
“我說我是想表演下徒手接子彈失敗所致,您信嗎?”
戴處長冷笑的看著張安平,一語不發。
張安平只好垂頭喪氣的解釋:“我埋了一枚釘子,埋的有點……囂張,被老鄭給盯上了,他派人刺殺,我掌握消息后,想順水推舟布個局,結果出了點意外,只能自己吃槍子。”
戴處長聽著張安平的解釋,神色突然陰冷下來:“你在鄭耀先身邊埋了暗子?張安平!你好大的膽子!”
“監視同級干部,你知道這是什么性質嗎?”
張安平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