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指揮部,在忠救軍體系中比較奇葩。
自去年完成整編后,忠救軍各支隊奔赴各自的防區,一年多的時間,各部人數都得到了大規模的增加。
但淞滬支隊沒有。
不到兩千人,分成多個中隊在上海地區、京滬鐵路沿線活動,從沒有大肆擴編過。
還有一點,淞滬支隊也是忠救軍體系中,首個和地方軍統完美結合的范例。
老戴凝聲問:
“你是想以區、站、組來轄制忠救軍?”
“這有點想當然了吧!”
區、站、組負責人,雖然都是軍職,但搞特工跟指揮部隊不同。
張安平道:
“有應對方式。”
“說來聽聽。”
“第一,成立像淞滬指揮部這樣的聯合指揮體系,這樣不至于忠救軍的負責人失去話語權。”
“其次,可以對各區站組的負責人進行專門的培訓,另外加配一名熟諳作戰的參謀長或者副指揮加以協調。”
“專門的指揮人才不好培養,但讓各區、站、組負責人經過短期培訓了解幾百人規模的作戰,這不難達到,更何況指揮作戰的時候,也不需要他們親自出馬。”
張安平舉了個例子:“就以蘇州為例,成立一個蘇州指揮部,只需要轄制三個或者兩個中隊規模的忠救軍即可。”
“偌大的蘇州地界,兩個中隊的忠救軍很容易養活,且也容易跟蘇州站聯動進行各種游擊活動。”
“另外,可以設立幾個城市范圍內的指揮部,如成立一個蘇南指揮部,下轄五城指揮部,關鍵時候也可以做到聯合統一作戰,而在平時又分散四處。”
老戴陷入了沉思。
目前蘇南有近萬的忠救軍,若是按照張安平這樣的說法成立一個蘇南指揮部外加下轄的五個城市指揮部,三千到四千的忠救軍即可。
軍費上面可以省一堆,最關鍵的是有一個總指揮部,可以進行有效的管理、組織有規模的行動。
這倒是跟抗戰之前外甥的設想一致,以組、站、區為節點進行游擊作戰。
他暗暗盤算起來,這么一來,在蘇、浙、皖三省的忠救軍,人數可以壓縮到一萬五左右。
人數的精簡帶來的必然是戰斗力的提升。
“想法不錯,不過我得多考慮考慮,此事畢竟事關重大。”
老戴沒有第一時間就表示贊同,他還是要多考慮考慮——這想法不錯,可人數的精簡必然會造成實際控制區的下降,屆時不就便宜共黨了嗎?
“這件事回頭再說——下面咱們可以去找何行健了吧?”
三天的苦老戴明顯是吃夠了。
張安平猶豫了下,道:“局座,我有個重要情報向您稟告。”
(抱歉,這幾天狀態不好,暫時先每日一更,容我緩幾天恢復兩更。)(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