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室良孝自剖的時候,日本人為了挽回在諾門罕丟掉的面子而發動的長沙會戰,也進入了最后的階段。
而與此同時,八路軍開始了在華北戰場上的大反擊。
此時的八路軍自然沒有原時空中的數量,但此時的八路軍卻掌握著原時空中八路軍不曾有的大殺器——火箭筒。
日本人之所以以鐵路線為線、以碉堡和炮樓等據點為點施行囚籠政策,原因是因為他們篤定了八路軍缺乏重型的火力,難以攻破碉堡和炮樓等固定、堅實的掩體。
但火箭筒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其實八路軍在囚籠政策施行之初就有足夠的能力將其摧毀,因為那時候火箭筒手的集訓已經結束,可因為囚籠政策的施行,八路軍方面硬生生的拖延了將火箭筒下發到部隊的時間。
而且初施囚籠政策的日本人也抱著“我現在忍著等封鎖網成型后再跟你算總賬”的心思,刻意的放任了八路軍的發展,只等著囚籠成型后大肆掃蕩——此時日寇準備的囚籠即將成型,日本人原本在磨刀霍霍,卻沒想到這時候八路軍開始了大反擊。
起初,日本人堅信炮樓、碉堡構成的據點體系,可以輕易抵達沒有重武器的八路軍,而依靠著公路網可以高速機動的他們,能輕易將一支支膽敢進攻據點的八路軍解決。
但現實卻狠狠的一巴掌打暈了日本人。
他們的據點,像紙糊的一樣,援兵還沒趕到,一個個據點就輕易被拔除——碉堡也好,居高臨下的炮樓也罷,輕易就被八路軍摧毀了。
無數的據點,一個接一個的在地圖上消失!
整個十月,日本人耗資無數的據點體系,崩的不像樣子。
不僅僅大半年的辛苦白費了,還因此損失了無數的軍隊——整個囚籠政策,像一個笑話一樣在八路軍的進攻下終結了。
(嗯,只能一筆帶過了,再寫,我怕把百團大戰提前了,那就得808了。)
……
10月底的上海街頭。
夜。
三個青年在夜色中粘貼著傳單,粘貼過程中,他們還會將一頁頁的傳單挨家挨戶的塞進去。
沙沙沙的腳步聲傳來,三名青年立刻隱入了黑暗的小巷,隨后在他們的注視下,一隊日本巡邏兵從街面上走過,待日本兵的身影消失后,一名青年剛打算從巷子里鉆出來,卻被領頭的青年一把摁住。
就在疑惑之際,斜對面的小巷中,幾個人影走了出來。
看到他們的打扮后,一人無聲的開口問:
其他組的同志?
領頭的青年搖搖頭,表示自己也不清楚,隨后示意仔細觀察。
只見出來的幾個人影開始了塞傳單的工作,他們將一張張傳單塞進了各個關閉的大門,然后其中一人從門縫中抽出了一張傳單,郁悶道:
“希望不是地下黨的。”
蒙著布的手電筒燈光亮起,看清了傳單上的內容后,有聲音傳來:“得,還真是地下黨的宣傳單。”
“靠,怎么又是地下黨的宣傳單!”
“陰魂不散,怎么哪里都有他們!”
“別廢話了,把他們的傳單抽出來,塞上我們的!”
在暗中觀察的青年們目瞪口呆的看著這一幕,直到這幫“搗亂”的家伙走遠,他們才從暗中出來,有人將一張塞入商鋪門口的宣傳單拿了出來,劃著一根火柴借助火光掃了眼上面的內容,忿忿的說道:
“是軍統的!”
“軍統的這幫家伙太壞了,怎么就把我們的宣傳單拿出來了?!”
領頭的青年苦笑,制止了同伴們的聲討:
“同志們,咱們換個地方發傳單吧,這一塊就交給軍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