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裘問出了自己想要問的信息,對著不自信的林小惠笑著說道:“林小惠同學你謙虛了。77年的高考,全國是有500多萬人報名,錄取是不到30萬人,百里挑一的人才!尤其是你還是粵安省的理科前十名。”
林小惠更不好意思了,羞得話都無法開口。
徐天裘見狀就帶著徒弟回到了第一排去坐。
“師父,咱們怎么不多和那個女同學聊一聊。”
“她的照片很有新聞效果,所以才會采訪她,但她本人是排斥采訪的,問了一些情況也就足夠了。”
想到了這里,徐天裘想到了侃侃而談的那位江川省的理科狀元,農村出身的學生,很會和人搭話。
那個傅明彥真的是屬于完美的被采訪者,要是每次采訪工作都遇到那種人就好了。
“那師父,咱們要不要在車上再采訪一個人,又或者是換一輛車,再采訪別的學校的人。”
“忘了和你說一件事。”徐天裘說道,“還記得上次做《女兵回家》的主題報道嗎?”
提到了女兵回家,小徒弟點了一下頭。
《北京晚報》一共報道了兩次《女兵回家》事件,第一次當然是天安門掃地大姐其實是退役女兵這個主題。
那一次的報道故事跌宕起伏,深深牽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很多人送來了信箋表示對傅明彥同志的贊許,還有對當時扣下女兵那家人的強烈譴責,要求他們必須接受懲罰。
第二次的報道就是武裝部去往當地,在和聯合公安機關重審案件的時候,那戶母子繃不住了,承認他們當時發現馮文芷的時候,她身上穿著的是軍裝。
他們把衣服洗干凈收了起來,在發現馮文芷失憶了以后,起了壞心思,把衣服燒毀了埋在了豬圈里,武裝部的同事們把豬圈挖開,找到了燒了剩下的肩章殘骸。
這篇報道又是同樣引起了讀者的議論紛紛,第三篇報道尚未刊登,報社定下的主題是關于這一對母子的后續判決情況了,還會把馮文芷同志的近況和廣大的人民群眾進行說明。
小徒弟說道,“師父,為什么忽然提到了女兵回家。”
“還記得那個幫著女兵回家的傅明彥嗎?他也是大學生。”徐天裘笑著說道,“剛剛那個林小惠,再加上傅明彥,兩個學生代表就足夠了。”
小徒弟恍然,難怪師父說不用采訪其他人。
小徒弟的心中雀躍不已,那個傅明彥本來就是女兵回家事件的重要見證人,沒想到還是個大學生啊。
“師父,他是哪個大學的。”
“北大。”徐天裘笑著說道:“所以咱們坐上這輛車,跟著學生們一起去北大,等會就可以見到他們了。”
說話的功夫,更多的學生上了車,這一輛中巴車載著滿滿當當的學生往北大出發,而傅明彥一行人也到了北大校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