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恬帶著照片回到了報社,簡單扒拉了一份涼皮吃,就開始寫稿子。
第一篇稿子寫的方向是著名作家問潭回江川省采風,為鄉土文學添磚加瓦。
寫了幾乎是滿滿一頁的稿子以后,當寫到了柳長治家的事情,李恬就停下了筆。
不行,精準扶貧這四個字一出,前面的那些都太過于累贅。
而精準扶貧這個政策,是李恬在去了國營百貨商店才知道,那四個字的分量撼動人心。
“我也看過《江川日報》的報道,我單單以為那位傅明彥同志是個很好的作家,沒想到他有這樣的眼光,能夠提出[精準扶貧]這個概念,從這點來看,未來應該也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干部,他有原則,又能夠在原則內為弱者打開合適的通道,這是一個領導者的素養。”
當時在國營百貨商場里,綠色的扇葉嘩啦啦地吹著,那個為了支持精準扶貧項目,買了四個沙包的女干部侃侃而談。
“供銷體系能夠為精準扶貧開個口子,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措施,對弱者有幫扶作用,又不是一味的給予,而是需要通過勞動換得的,這位傅明彥同志能夠提出這樣好的方法,真的是一個共產主義踐行者。”
想到了那個女干部的話,李恬毫不猶豫地把寫好的稿紙揉起來,往后一扔。
既然[精準扶貧]這個概念好,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那她就應該專注這個作為文章的著眼點。
·
李恬沒想到的是,這個廢紙團到了同事a的懷中。
同事a把稿紙看了,對著同事b說道:“你看看,這不是寫得挺好的嗎?咱們李姐居然不要,直接重寫。”
李恬能夠作為《江川日報》派去北京開會的記者,筆桿子是一流的。
兩個同事都覺得,李恬操刀的這個文章直接發表到報紙上沒有任何問題。
同事b也覺得李恬的文章寫得好,不過想了想還是說道:“可能李姐有更好的著眼點。”
兩人并沒有討論太久,而是說起了傅明彥來江川省的事情。
“如果要是鄉土文學,那么文章應該會長一點?我還是更喜歡《雙面人生》。”
“長篇小說有一點不好,那就是不好改成電影,問潭的書最可惜的就是《雙面人生》,為什么不能拍電影啊,拍成三部也行啊。”
“三部也不夠,我感覺沒有十個小時,都講不明白這個劇……”
這兩人聊得是熱火朝天,等到后來快到了上班時間,又有其他人加入到這一場談論里。
李恬的靈感噴涌,手下的速度飛快,等到后來筆鋒都已經要飛了起來。
寫得脖頸僵硬,李恬終于完成,等到同事們看完了李恬的報道以后,不由得沉默了,這確實是更好的著落點。
李恬把自已的稿紙拿了回來。
“怎么了?這不應該直接給主編審核嗎?”同事a奇怪李恬還要修改稿件。
“沙包游戲我得做個推廣。”李恬說道,“小孩兒很喜歡這個游戲的,在報紙上助力,可以讓沙包賣得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