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方說,你們的朋友到我家來玩,有時候時間晚一點他媽媽是不是要來找?
大多時候他們手里是不是拿著藤條?有的甚至還會開口喊罵?”
說到這兒他們兩個應該是有些心領神會了。把頭點的更重。
“剛剛的情況就和這樣差不多。人家家里的事,我們總不能插手管,是吧?但我們也是無辜的,不應該被卷入這種爭吵的環境中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和他們斷掉來往。”
“媽媽,那以后大家都不是好朋友了嗎?”
女兒問。
“可以一輩子都是好朋友,如果你很看重這段感情,可以放在心底。但是日子是自己過的,不能因為一段感情就把自己應該走的路跑偏。
再打個比方,他們被他們的媽媽用藤條罵回家,他們對你們有感情嗎?”
兒子:“……應該有吧?”
“如果沒有感情的話,他們就不會到家里找你們玩了。但你們看最近是不是大家都沒來?
這說明什么?他們對你們也有感情,但是他們也可以不來我們家。
因為馬上他們也要去學校念書,或者留在家里幫他們媽媽干活。這就是他們原本最應該過的生活,所以,感情不能影響生活。
你們也一樣,要讀書,要做你們自己的事兒。”
我想和他們說要允許一切發生,但這個概念太深,他們現在還聽不懂。只能舉例,只能一點一點慢慢灌輸。
“知道了,媽媽。媽媽,我們吃飯吧!”
兒子舉杯。
我也跟著他舉杯臉上露出笑:“來,咱們三個干一個!”
女兒也舉起杯子。三個杯子在空中一碰,笑聲突然就在屋中炸開。
氣氛又重新回暖。
傍晚的時候我又去園子搞了一背簍菜。
等我回來,兩個孩子已經分別收拾好他們的衣服和用具。
兩個大大的黑色方便袋全都被她們塞得滿滿的。
我剛一進家門,女兒就拉著我過去看。
指著地上的塑料袋說:“媽媽,你看我們已經把東西全都收拾好了,還有什么需要補充的嗎?”
一件件物品疊得整整齊齊的。
我很滿意,也有點驚喜。我看著他們心里想:原來在不知不覺中,我的兩個孩子已經可以做很多很多事兒了。他們在慢慢長大了。
我欣慰的抬手在他們倆人臉上捏捏。
毫不吝嗇的夸獎:“真棒!一會兒媽媽過來幫你們再看看,你們看電視去吧,媽媽把這邊收拾收拾。嗯?”
“好。”
“好。”
“去吧!”
等他們離開,我把后院所有的門都關好。把剛剛砍回來的菜稍作整理。
一些菜葉切成碎片,和飼料攪在一塊,準備明天喂豬。
剩下的那些帶回鎮上。
鎮上的那個房子有個小冰箱,幾乎可以達到拎包入住的狀態。多搞點過去也能放一段時間。
從明天開始,我就按照之前的計劃執行。每天送孩子上學就回家。不僅可以營造出在家的假象,還可以顧著家里的四頭豬。
幸好家里的土地都離的不遠,我還可以兼顧。
想到這兒,我心里是很滿足的。我現在都沒有像之前那樣開始擔心以后會不會有變動,大概,這是王浩到現在為止的所作所為給了一些安全感導致的吧。
提前就找好房子。
剛剛吃完飯后我把帶回來的東西打開看。那個人交到我手上的不僅僅是鑰匙,確實還有一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