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稻床則讓衛所婦人們更快把一捧一捧的稻穗打下來,堆進倉庫她們有整個漫長冬季可以用來把稻谷變成大米。
作為整個江西最出色的大匠,關元固擁有更高的效率,僅僅用了半日便在短鐮刀的基礎上做出十幾根安置鐮刀的長木桿。
做鐮刀與稻床時甘棠看過,關家父子三人手藝不錯,老人家一輩子和鐵工、木工打交道,甚至因為是軍匠上房砌瓦下量地方都有涉獵,家傳的手藝算是大匠了。
兩個兒子如今都年近四旬,取名一個敬鐵工祖師爺李耳、一個敬木工祖師爺魯班,寄托著關元固的厚望,盡管名頭不過幼匠,實際手藝熟練至少在甘棠看來足夠稱之為合格匠人。
關元固聽著年輕小主人隨意說出獎勵給他們父子五兩現銀時眼睛都冒光,在朝廷工坊做事一輩子,他還沒見過這么財大氣粗的人。
實際上在此之前他所領到最多的酬勞也不過兩石糙米——那時候他還很年輕,一個月獨自打制并鉆好一根鳥銃。
生為軍匠,除非輪班進京,否則一生不得出朝廷地方工坊,而他受制于工坊,替工的銀錢始終都由工坊收納,直至今日他都未曾伸手摸過銀子的模樣。
甘棠要關元固做的子藥筒沒有絲毫技術含量,只是簡單地削木頭而已,最大的技術含量大約只在如何將每個木筒都做成準確地能裝三錢二分子藥與一錢引藥的標準大小。
但顯然這種小麻煩難不住究竟歷練的軍匠,只需要稱量之后做出一個準確裝藥的小木筒,削出一個同樣體積的木管作為參照,大小均不差太多。
實際上就算有所偏差也沒關系,因為老匠人為甘棠做了一只抹平后剛好舀三錢一分子藥的木勺。如此一來不論藥筒有多少偏差,只要用這個木勺舀,便一定是合乎規格的子藥。
黃帝歷四三二五年,大夏咸亨二年十月初十。
經過兩個月的準備工作,甘棠率領著眾將登上了一艘四百石福船改建成的樓船。
四百石的福船,不要說在海中,就是在長江里,也不是大型船只。
但是這種船的尖底造型與龍骨結構、水密隔艙結構、多重船底板、用于操縱尾舵升降的絞車等,都代表了這個時代大夏最先進的海船技術。
這種船不僅更安全,不易顛覆,能承受大風浪,即使漏水也不影響航行,更重要的是,這艘船的速度更快。
如今的大夏水軍長江水師占整個大夏六層的兵力,長江水師西起重慶,經荊州,到武昌,到九江,并且一直延伸到后世的崇明島的龐大水師。
由于柴與瑞事件,長江水師大帥范遂參與叛亂失敗后,帶領部分水師延東海北投燕國。長江水師的規模最高峰時占整個大夏水師的八層以上。
這種四百石的戰艦雖然不是最大的,但是速度最快,而且吃水不深。不論是在巢湖,鄱陽湖,洞庭湖都能暢行無阻,所以這種船也成為了各水師將領在內河指揮的座船。
甘棠他們將會乘坐
(本章未完,請翻頁)
這艘船抵達崇明島水師營,在那里換乘排水量超過一千五百噸的大型寶船,立旗出兵。
就在甘棠大張旗鼓的在建康誓師的同時,有一只秘密部隊走陸路南下,他們的目標是調查大夏泉州市舶司提舉的阿拉伯蒲壽庚,有無私自私設兵丁,欺行霸市,和海盜相勾連。
福建道,泉州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