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先生接過青瓷盅,先是深深地吸了一口那撲鼻而來的香氣,然后輕輕地抿了一小口粥。突然間,他那雙原本平靜如水的眼睛猛地挑起眉毛,臉上露出一絲驚訝的神情。
“這米漿在研磨的時候一定經過了至少三遍精細的過篩吧?還有這雞茸,想必也是經過足足三百下的捶打才會有如此細膩的口感——寶兒啊,你這可是把制藥的功夫都用到庖廚上面來了!”劉老先生一邊細細品味著口中的美味,一邊忍不住贊嘆道。
東窗外,英子正帶著新弟子們晨練認穴。少女發髻歪斜,卻能將砭石針精準刺入銅人"曲池穴",引得藥童們陣陣喝彩。
劉老先生瞥見,粥勺輕點窗欞:"那丫頭前日扎委中穴還手抖,如今倒有三分你當年風范。"
清明雨細,李寶兒撐油紙傘采來帶露的嫩艾。青汁與粳米粉揉作碧玉團,裹進棗泥、松仁、桂花糖三味餡。蒸籠起霧時,特將兩枚包入安神丸,暗紋掐作葫蘆狀。
"艾葉溫經散寒,師父白日灸療耗神,正需補益。"李寶兒掀開竹屜,青團如翡翠列陣。
劉老先生咬開暗紋青團,喉間漫開酸棗仁的甘苦:"好個寶兒!把合藥之術藏在吃食里。"他忽然朝庭院努嘴,"瞧見阿竹沒有?那小子昨日在活羊身上試灸,被踹了三腳也不撒手。"
院中傳來驚呼,英子正用銀針挑開阿竹被羊踢腫的膝蓋放瘀血。少年疼得齜牙咧嘴,手里卻緊攥著灸條練習隔姜灸法。
未正值那藥香味最為濃郁之際,只見李寶兒動作熟練地將那口精致的砂鍋穩穩當當地放置在了小巧的炭爐之上。
砂鍋中,一只肥美的乳鴿安靜地躺在其中,其腹中被巧妙地塞入了來自銅山的黨參,此外還加入了當歸和黃芪等珍貴藥材一同燉煮。
不僅如此,李寶兒更是別出心裁地添加了半勺產自永州的香辣醬,以此來提升這鍋燉湯的鮮美滋味。
隨著火勢漸旺,鍋里的湯汁開始翻滾沸騰起來,表面浮起了一層薄薄的浮沫。李寶兒手持大勺,小心翼翼地將這些浮沫一一撇去,然后輕輕地投入了三片剛剛采摘下來的新鮮竹蓀。
“師父,請您嘗嘗這湯,潤潤喉嚨吧。”李寶兒雙手捧著一只描金湯碗,恭敬地遞到了劉老先生面前,臉上滿是關切之色,“白天的時候聽您講授‘燒山火’針法,累得您嗓子都有些沙啞了呢。”
劉老先生微笑著接過湯碗,用勺子輕輕舀起一塊顫巍巍的竹蓀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品味。
就在這時,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笑著打趣道:“想當年我教你辨識各種草藥的時候,可沒見你像今天這樣殷勤啊!”
遙想當年,那時的我還是一個懵懂無知、初出茅廬的少年,對于這些復雜精妙的知識和技能尚未掌握分毫。
而您呢,也不像如今這般需要耗費如此巨大的心力來教導我、引導我前行。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如今的我已逐漸成長起來,而您則在這漫長的教學過程中日漸辛勞。但正是因為有了您當初的耐心與付出,才有了今天不斷進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