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彝部:以牧易牧,立碑為證
“漢人奪草場”的怨氣在彝部最盛,因為漢人不僅搶奪了他們的草場,還在草場上放毒,讓他們的牛羊中毒身亡。彝人們對漢人充滿了憤恨和不滿。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蕭謹騰竟然將他的戰馬全部趕入了彝部的毒草灘,任其啃食。這一舉動讓彝人們大為震驚,他們無法理解蕭謹騰的行為。
蕭謹騰卻毫不理會彝人們的反應,他指著那些因為吃了毒草而嘔吐的戰馬,說道:“吃壞多少,賠多少。”他的語氣堅定而自信,似乎并不擔心彝人們會對他怎么樣。
彝人們對蕭謹騰的話半信半疑,但他們還是請來了畢摩(祭司)作證。
畢摩在彝部有著極高的地位,他的話具有權威性。
經過三場火把照明的調解會后,彝人們驚訝地發現,軍中的獸醫正在救治他們的羊瘟。原來,蕭謹騰他們并不是在草里下毒,而是在幫助彝人們解決羊瘟的問題。
這個發現讓彝人們對大周軍隊的看法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們開始意識到,蕭謹騰他們并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那樣可惡,而是一個有著善良之心的人。
當蕭謹騰用漢文與彝文并刻“牧界碑”時,頭人的兒子主動站出來,要求學習官話。
這一舉動不僅表明了彝部與漢人之間的關系正在逐漸緩和,也顯示出彝人們對漢文化的認可和接受。
對瓦耶族:尊其舊制,改其陋習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名為瓦耶的部落,他們每年都要舉行一場可怕的活人祭祀儀式,以取悅被稱為“刀鬼”的神靈。
這個習俗已經延續了很久,人們對此深信不疑。
然而,當蕭謹騰的軍隊來到這個部落時,他對這種殘忍的行為深感震驚。
但他并沒有采取強硬的手段去禁止這個傳統,而是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蕭謹騰找來一個鐵匠,他帶著自己的鐵匠鋪來到了瓦耶部落。他告訴部落的人們:“漢家的刀神只接受鐵的祭品。”于是,他當場熔化了十把蠻刀,并將它們澆鑄成了農具。
蕭謹騰接著對部落的首領說:“如果今年我們能夠獲得豐收,那么這些農具難道不比人頭更能證明刀神的靈驗嗎?”
部落的人們開始思考他的話,有些人對這個新的觀念表示懷疑,而另一些人則開始動搖。
到了秋收的時候,奇跡發生了。瓦耶寨的糧倉竟然比往年多出了三成的收成!這個結果讓所有人都大為驚訝,他們開始相信蕭謹騰所說的話。
蕭謹騰趁機進一步提出了“以械代祭”的建議——只要人們交出一件武器,就可以抵償一條人命。
這個提議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因為他們意識到,用武器來代替活人祭祀,不僅可以避免殘忍的殺戮,還能為部落帶來實際的利益。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武器來換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