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官,日軍已經瘋了,不知道明天還會不會使用毒氣彈,如果繼續使用的話,第三條陣線也會失守,我們沒有第四條陣線,不知道李長官接下來作何考慮”?
“沒有什么好辦法,只能依托地形,節節阻擊了,不過這樣一來,指揮系統就成了問題,以日軍的作戰方式,一旦突破一個點,肯定會迂回包抄,切斷各部之間的聯系”。
李宗仁情緒有些低落:
“這是最可怕的事情,一旦師長找不到團長,團長聯系不上連長,下面的指揮員沒了命令,完全就沒了章法,潰退是不可避免了”。
陳風明白國軍潰退的可怕,弄不好能一口氣從徐州跑到武漢:
“李長官,把臺兒莊的百姓轉移出去,準備巷戰吧!把兵力全部散開,以班為戰斗單位,提前做好布局和命令,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凝滯日軍進攻,消耗日軍的戰略目的”。
李宗仁仔細考慮著這個方案,總感覺太簡單了點,隊伍散開巷戰,確實能化解一部分毒氣攻擊的問題,但這樣真的行么?國軍的戰斗力自己清楚,以班為單位,恐怕撐不住日軍的一枚迫擊炮彈:
“冷槍隊長,還有什么別的辦法么?一個班一個班的士兵集中在一起,日軍的迫擊炮完全可以解決啊”!
陳風笑著回答道:
“李長官,一個班的兵力絕對不能集中在一起,那樣是純粹找死,我這里有個戰術體系,一個班十個人分成三組,班長居中策應指揮,三個小組可以呈正三角或者倒三角布局,小組之間拉開距離,這樣的布局防守一片民房或者半條街道應該沒有什么問題”。
李宗仁眼睛一亮:
“聽著不錯,詳細說說”,
轉過頭對著李云煙說道:
“準備點伙食,一會就在這里吃”。
陳風鋪開一張紙,用圖畫的形式更加容易講解。
三三制戰斗小組可以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主要是為了彌補八路軍火力不足的劣勢。通常情況下,我軍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斗小組,每個戰斗小組三人,為便于相互接應,排成三個梯隊。
三人戰斗小組呈三角進攻形,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固定任務,或偵察火力,或輸出火力,或掩護戰友……這是一個能攻能守的陣型,類似于抗倭名將戚繼光發明的鴛鴦陣:疏散的戰斗隊形。因而,一個二十七人組成的戰斗群完全能夠覆蓋幾百米寬的戰線。
這樣即使日軍用毒氣彈,也造不成大量的殺傷,重點是每個班都有了防御節點,只要死守節點,即使被突破了后撤,后面節點的國軍有自己的任務,也不會跟著潰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