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燈
在古老而寧靜的槐安鎮,有一所歷史悠久的書院——明德書院。書院依山傍水,古樸典雅,是鎮上孩子們心中的圣地。在這里,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承一種道德育人的思想,讓每一個學子都能在心中點亮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道路。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林逸,是明德書院里一個不起眼的學生。他性格內向,成績平平,總是默默無聞地坐在教室的角落。然而,林逸的心中卻懷揣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夢想——成為一名能夠啟迪人心的教師。這個夢想源于他小時候的一次經歷。
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林逸獨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他看到一個老人摔倒在泥濘的路上,周圍的人匆匆走過,卻無人伸出援手。林逸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鼓起勇氣上前扶起了老人。老人感激地看了他一眼,從懷里掏出一本破舊的書,遞給林逸說:“孩子,這本書里藏著道德育人的智慧,希望你能好好研讀,用它去照亮別人的路。”
從那以后,林逸便對道德育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時常翻閱那本破舊的書,雖然書中的文字晦澀難懂,但他總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激勵著他不斷前行。
轉眼間,林逸已經長成了小伙子,即將從明德書院畢業。學院為了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成果,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辯論會,主題是“道德育人是否比知識傳授更為重要”。林逸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
辯論會上,雙方辯手各抒己見,激烈交鋒。正方認為,道德育人是人生的基石,只有具備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在社會中立足;而反方則堅持認為,知識傳授是教育的核心,沒有知識的積累,一切道德都是空談。
輪到林逸發言時,他站起身來,聲音雖然不大,卻異常堅定:“我認為,道德育人與知識傳授并非對立的兩面,而是相輔相成的。正如那本書中所說,‘德者,才之本也;才者,德之資也’。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作為支撐,即使擁有再多的知識,也難免走上歧途。而道德的培養,往往需要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因此,我們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而應該將它們融為一體,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林逸的發言贏得了在場師生的熱烈掌聲。他的觀點深刻而獨到,讓人們重新審視了道德育人與知識傳授的關系。辯論會結束后,林逸被評選為最佳辯手,他的名字也在明德書院里傳開了。
然而,對于林逸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他深知,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光有理論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成長。于是,畢業后,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槐安鎮,成為了一名鄉村教師。
槐安鎮的孩子們生活條件艱苦,教育資源匱乏。但林逸并沒有因此而氣餒。他用自己的工資為學校添置圖書,利用課余時間給孩子們輔導功課,更重要的是,他始終將道德育人放在首位,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每一個孩子。
在林逸的課堂上,沒有枯燥的說教,只有生動的故事和貼近生活的實例。他常常給孩子們講述那些歷史上道德高尚的人物故事,如孔子的仁愛、孟子的正義、屈原的忠誠……這些故事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
在林逸的悉心教導下,槐安鎮的孩子們逐漸變得開朗自信起來。他們不僅學習成績有了顯著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道德品質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他們學會了尊重他人、樂于助人、勇于擔當……這些美好的品質像種子一樣,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歲月如梭,轉眼間,林逸已經在槐安鎮度過了十幾個春秋。他的頭發漸漸斑白,但眼神依然堅定而明亮。他看著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孩子們一個個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心中充滿了欣慰和自豪。
有一天,林逸收到了一封來自遠方的信。信是一位已經大學畢業、在城市里工作的學生寫來的。信中寫道:“親愛的林老師,是您用道德育人的思想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在您的教導下,我學會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現在,我已經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社會工作者,正在用自己的力量為社會貢獻著一份力量。感謝您給予我的一切,您的恩情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讀完這封信,林逸的眼眶濕潤了。他明白,自己多年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那些曾經在他心中點亮明燈的孩子們,如今已經成了照亮別人道路的火炬手。而他,作為這一切的起點和見證者,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