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節上,還有一個特別的環節——道德演講比賽。曉峰和阿強都報名參加了比賽。曉峰站在舞臺上,聲音洪亮而堅定:“善念就像一顆種子,在我們心中種下后,只要用愛和行動去澆灌,它就會開花結果。我們要讓道德的光芒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這個世界因為我們的善良而變得更加美好。”阿強則講述了自己從犯錯到改過自新的心路歷程,他說:“是老師和同學們的愛讓我重新找回了自我,我會用我的一生去踐行道德,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的演講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贏得了評委們的高度評價。
文化藝術節結束后,育德中學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其他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慕名而來,學習育德中學的道德教育經驗。林老師總是熱情地接待他們,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他說:“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去努力。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未被雕琢的寶石,只要我們用心去引導,他們都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然而,育德中學在道德教育的道路上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學生的背景和性格也更加多樣化。一些家庭富裕的學生開始出現攀比之風,他們比穿著、比消費,卻忽略了品德的培養。
林老師再次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決定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一次“勤儉節約,崇尚品德”的主題教育活動。學校邀請了一些道德模范來給學生們做講座,講述他們勤儉節約、無私奉獻的故事。同時,學校還組織了“舊物改造大賽”,鼓勵學生們利用廢舊物品制作出有創意的作品。
善念花開,德潤心田(續)
在“舊物改造大賽”的號召下,育德中學的校園里掀起了一股創意與環保的熱潮。同學們紛紛行動起來,從家中收集各種廢舊物品,如舊衣物、塑料瓶、易拉罐等,開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曉峰和阿強所在的班級也積極參與其中。曉峰提議用廢舊報紙制作一個大型的裝飾品,用來裝飾教室。同學們紛紛響應,有的負責收集報紙,有的負責設計造型,還有的負責裁剪和粘貼。在制作過程中,大家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報紙不夠牢固容易散開,造型設計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等。但同學們沒有放棄,他們互相交流、互相幫助,不斷嘗試新的方法。經過幾天的努力,一個用廢舊報紙制作成的巨大“花朵”終于完成了。這朵“花朵”色彩斑斕,造型逼真,仿佛真的在校園里綻放,為教室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阿強則和幾個同學一起,用易拉罐制作了一個精美的機器人模型。他們先將易拉罐清洗干凈,然后用剪刀和膠水將易拉罐拼接成機器人的身體、四肢和頭部。為了讓機器人更加生動,他們還為機器人畫上了眼睛、嘴巴和各種裝飾圖案。當這個機器人模型展示在大家面前時,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稱贊。
隨著“舊物改造大賽”的推進,校園里出現了越來越多令人驚嘆的作品。有用舊輪胎制作的花盆,里面種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朵;有用廢棄木板搭建的小木屋,仿佛是一個童話中的小世界;還有用廢舊布料縫制的玩偶,栩栩如生,可愛至極。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同學們的創意和才華,更體現了大家勤儉節約、變廢為寶的精神。
在主題教育活動的講座上,一位道德模范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同學們。這位道德模范是一位普通的環衛工人,他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為城市的整潔付出著。他生活簡樸,從不追求物質享受,卻將節省下來的錢捐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的故事讓同學們明白了,真正的品德并不在于擁有多少財富,而在于內心的善良和對社會的奉獻。
講座結束后,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向這位道德模范學習,摒棄攀比之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校也借此機會,開展了一系列的品德教育活動,如“品德之星”評選、主題班會等,引導同學們關注品德的培養,將勤儉節約、崇尚品德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